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大多能自行恢复,但老人、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发展为重型肝炎。这种病毒专门“攻击”肝脏,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病毒从感染者粪便中排出,污染食物、水或物品,其他人接触后没洗手就吃东西,或直接吃了被污染的食物、喝了被污染的水,就可能被感染。超过70%的感染者没有症状或症状很轻,但老人、免疫力差的人要警惕严重情况。
甲肝的传播有明显人群差异:卫生习惯不好的人,感染风险是普通人的3倍;爱吃生鲜的人要小心通过食物感染;集体生活场所(如学校、宿舍)因接触密切,容易出现聚集性疫情。我国血清抗体调查显示,40岁以上人群中82%曾感染过甲肝,而15岁以下儿童仅38%,因此校园防控特别重要。
甲肝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一是“污染-摄入”的粪-口循环——1克带病毒的粪便能污染百万升水,喝了这种水就可能被传染;二是水源污染,历史上曾有过几十万人感染的大规模疫情;三是餐饮环节交叉污染,比如冷链运输的食物、没消毒的餐具都可能带病毒。
防甲肝,做好6点关键防护
- 免疫预防:18个月大的孩子按规定接种灭活疫苗,超过95%能产生抗体;与甲肝患者密切接触过的人,72小时内注射免疫球蛋白可阻断传播;高风险人群建议定期查抗体水平。
- 饮食安全:贝类要彻底煮熟(中心温度达98℃并保持5分钟);果蔬先泡盐水再用流动水冲洗;生鲜食品单独储存,避免与其他食物交叉污染。
- 环境消毒:餐具用开水煮5分钟能灭活病毒;物体表面用有效氯≥25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患者排泄物加次氯酸钠溶液作用2小时后再处理。
- 行为习惯:选卫生评级达标的餐馆;冲厕所时盖上马桶盖;旅行时不喝未煮沸的水、不吃冰制品。
- 监测预警:若有乏力、尿黄等症状,且近期吃了可疑食物,建议2-6周内查HAV-IgM抗体;社区出现病例时,疾控部门会给重点人群强化免疫。
- 媒介控制:用物理方法(如纱窗)防昆虫传播;重点区域装紫外线消毒设备;新型生物防控技术可降低昆虫密度。
特殊人群要更“上心”
孩子要养成规范洗手习惯,尽量分餐;老人定期查抗体水平,接触儿童排泄物时做好防护;食品从业人员每天做健康监测,严格按标准洗够40秒手。集体单位(如学校、工厂)建议建立“症状监测-快速响应”机制,通过健康教育提升大家的防护意识。
甲肝虽大多能自行恢复,但防比治更重要。不管是打疫苗、管好饮食,还是做好消毒、养成好习惯,都是有效的防护方法。尤其是孩子、老人、集体生活的人,更要早做防护,远离甲肝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