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撞受伤后,得马上停下走路、踩地这些让脚用力的动作,坐下来把伤脚抬到比心脏高15-20厘米的地方。用衣服或软垫子垫在足跟下,让踝关节保持稍微往上勾一点(15度背屈)的姿势——这个姿势能促进静脉血回流,减轻肿胀。有研究发现,受伤后立刻抬高伤脚,能让局部肿胀减轻37%左右。还要注意别把膝盖弯得太厉害,不然可能压到腓总神经,影响脚的感觉或运动。
冷敷实施规范
受伤后的48小时里,间隔着冷敷能有效控制炎症、减轻肿痛。建议用包裹式冷敷法:把冰水混合物装在密封袋里,外面包5-6层纱布,每次敷15分钟,每间隔2小时敷一次。温度控制在15-20℃比较合适,避免冻伤皮肤。没有冰袋的话,用冻好的袋装牛奶之类的代替也行。要记住“15-2-15”原则:每次敷15分钟,间隔2小时,敷之前先贴在皮肤上适应15秒。48小时后可以改成热敷,帮助肿胀吸收。
药物使用注意
外用药物可以分层涂:先喷含有三七、两面针等成分的活血化瘀气雾剂,等5分钟让药物透皮吸收后,再涂抗炎镇痛的凝胶。有临床试验显示,这种序贯用药的方式,能让镇痛效果提升58%左右。用药期间要注意皮肤反应,如果出现红斑、瘙痒等过敏症状,得立刻停药,并用清水把药洗干净。口服药建议在药师指导下选布洛芬这类非处方的抗炎药。
什么时候需要看医生
要是出现下面任何一种情况,得赶紧去医院:①踝关节自己能活动的范围比平时少了一半以上;②伤处有骨头鼓出来,或者看起来明显变形;③软组织肿得越来越厉害,没有缓解的趋势;④不活动的时候也疼得厉害,达到中等程度以上(比如VAS评分≥4分)。临床数据表明,受伤后24小时内就诊的人,平均恢复时间能缩短9天。医生可能会拍X线片排除第五跖骨这类常见的骨折,必要时做MRI检查关节软骨有没有损伤。
循序渐进做康复
受伤72小时后进入亚急性期,就可以开始分阶段做康复了:第一阶段(受伤第4到7天),用38℃左右的温水泡脚,每次10分钟;第二阶段(第8到14天),水温调到40℃,每次泡15分钟;第三阶段(第15到21天),可以试试38-42℃的交替水温泡脚。同时可以做“毛巾牵拉训练”:坐着用长毛巾绕住脚底,慢慢往身体方向拉,保持10秒再放松,重复10次为一组。注意,受伤后的前72小时里,千万不能按摩或揉搓伤处,不然会加重肿胀和疼痛。
足部撞受伤后的处理得按步骤来:先停止负重、抬高伤脚,前48小时正确冷敷,之后合理用药,有问题及时就医,后期再循序渐进做康复。每一步都注意细节,才能有效减轻肿痛,减少并发症,让伤脚更快恢复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