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是我们脚后跟上支撑全身重量的关键骨头,平时不起眼,可一旦骨折,走路、站立都成问题。生活里不少情况会引发跟骨骨折,今天就跟大家说清楚怎么防、怎么查、怎么治。
骨折元凶揭秘
高处摔下来、被重物撞或者长期重复劳损,都可能搞垮跟骨。毕竟它要扛着整个身体的重量,要是突然受垂直冲击——比如从3米以上的地方掉下来,很容易被压得骨折。还有像马拉松运动员、舞蹈演员这类经常用脚的人,长期反复用力,骨头会悄悄出现微小裂缝(也就是应力性骨折),往往伴随骨密度下降,一开始可能没明显感觉。
三步自查法
万一足跟疼,先自己简单查三步:第一看脚有没有肿得变形;第二试试单脚脚尖站10秒,能不能站稳;第三按按足底中心,有没有一直疼。要注意,有些骨折初期拍X光可能查不出来,如果疼得厉害、症状明显,最好再做个CT确认。
治疗方案全解析
治疗得根据骨折情况“对症下药”:如果骨头没移位,用可拆卸的支具固定,再慢慢练练关节活动度;要是移位超过2毫米,建议做微创内固定手术——比传统开刀手术感染风险小。物理因子治疗(比如电疗、热疗)得找专业人士指导,每个人情况不一样,方案得量身定制。
康复黄金期攻略
术后康复得一步步来:前4周重点防深静脉血栓,多做踝泵运动(就是脚往上勾再往下踩的反复动作);5-8周慢慢开始踩地负重,从轻到重循序渐进;9-12周加入平衡功能训练,比如站平衡垫。现在结合生物反馈装置能提升康复效果,但恢复期间千万别做跑步、跳跃这类高冲击运动,还要定期查骨头愈合情况。
预防新思路
高风险人群可以这么防:定制矫形鞋垫,帮着分散足部压力;规律练下肢肌力(比如踮脚尖、勾脚),增强关节稳定性;补维生素D和钙剂时,搭配晒太阳、走路这类负重运动,更利于吸收。从事重体力活、经常用脚的职业(比如建筑工人、舞蹈老师),建议定期做骨骼健康评估,早发现骨密度异常。
跟骨骨折虽然影响生活,但只要早发现、选对治疗方法、认真康复,大多能慢慢恢复正常。平时多留意脚的状态,高风险人群做好预防,遇到足跟疼别硬扛,及时检查,才能把伤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