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下床时足底像被刺了一下,运动时后脚跟一直钝钝地疼——这些症状可能是跟腱在“报警”。跟腱是连接小腿肌肉和脚跟骨的关键结构,走路、跳跃这类动作里,它要承受好几倍体重的张力。研究显示,35-55岁人群中,因运动强度没控制好导致的跟腱损伤越来越多,长期站着上班的人比普通人更容易得。
哪些原因会伤跟腱?
- 运动太“急”
突然增加运动强度,比如长跑距离一下加很多、打篮球一次超过2小时、健身重量加太猛,容易让跟腱积累小损伤。没经过适应训练的跟腱,剧烈运动时瞬间压力能达到上千公斤。 - 脚的形态或体重问题
扁平足或高弓足会让脚的压力分布不均,跟腱得额外“出力”;体重超标的人,一来脚要承受更大压力,二来代谢也不好,风险更高。 - 鞋没选对
长期穿没有足弓支撑或后跟缓冲不够的鞋,会加重跟腱劳损。研究发现,合适的后跟高度能帮着调整足底压力。
伤了跟腱怎么处理?
急性期(刚伤48小时内)
- 先停“疼”的运动:跳绳、爬山这类会诱发疼痛的运动先停下,保持心跳在安全范围;
- 正确冷敷:用冰水混合物(温度大概15℃)间歇敷,每次15分钟,隔2小时敷一次;
- 适度绑绷带:用弹性绷带轻轻绑一下,压力大概20-30mmHg,别绑太紧让脚变麻。
康复期(疼减轻后)
- 换双合适的鞋:选有后跟缓冲的运动鞋,配个性化鞋垫调整脚的受力,有些带特定坡度的鞋能减少跟腱负担。
- 物理治疗帮修复:
- 超声波治疗:用专业仪器做局部理疗,促进组织修复;
- 肌力训练:在不疼的范围内慢慢练“离心收缩”(比如慢慢放下踮起的脚),每天3组,每组15次。
- 用药要注意:外用抗炎止痛凝胶可以局部镇痛,但别涂在跟腱连骨头的地方,得医生评估后用,最多用三周。
什么时候得赶紧去医院?
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及时就诊:
- 早上疼的时间比平时长很多;
- 跟腱附近肿了,或者皮肤颜色变了;
- 单脚踮脚尖没力气;
- 疼痛往脚腕、小腿这类附近地方扩散;
- 晚上疼得睡不着觉。
要说明的是,体外冲击波治疗得专业医生评估能不能做,有些人做了反应不一样;手术是最后一步,只有保守治疗没用的时候才用,术后得严格听医生的康复指导。
怎么预防跟腱受伤?
- 运动前先热身:训练前做10分钟动态热身,比如踮脚走→脚尖走→侧着走组合,激活小腿肌肉;拉伸跟腱可以用“楼梯悬垂法”(脚前掌踩楼梯,后脚跟往下垂)。
- 练下肢力量:用单腿硬拉这类动作增强下肢稳定性,每周做2次专项力量训练。
- 补对营养:适当吃点维生素C、钙和维生素D,帮着维持结缔组织健康,具体得看个人营养情况。
研究证实,把防护、康复结合起来能有效降低复发风险。其实疼痛是身体在“喊停”,及时用科学方法应对,才能避免变成长期的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