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疼是门诊很常见的症状,不少人都有过“踩下去就疼”“早上起床第一步刺疼”的经历。最新研究显示,成年人里大概每8个人就有1个会反复出现足跟疼,背后的原因涉及骨头、神经、筋膜等多个部位的问题,搞清楚不同原因才能精准应对。
一、足跟疼的四大常见原因
- 跟骨受外力损伤
跟骨是脚底板主要承重的骨头,如果从高处跳下来、被重物砸到,或者走路时突然扭到,容易导致跟骨骨折。这种情况最明显的表现是足跟肿得厉害、青一块紫一块,根本没法踩地,严重时还可能连累脊柱或骨盆,得做CT才能明确有没有骨折。 - 腰椎问题放射到足跟
腰椎老化、椎间盘突出压迫坐骨神经时,疼痛会从腰往下串到足跟。比如腰4-5节段的椎间盘突出,有17%的人会感觉到足跟放射性疼,还常伴有腿麻、无力,咳嗽或打喷嚏时疼得更厉害。 - 足跟长骨刺
足跟骨刺是关节老化的常见表现,38%的中老年人足跟可能会长骨刺,但其实只有四分之一的骨刺会让人觉得疼。它是长期受力导致骨膜下长出的“小骨头”,得结合拍片结果和疼的感觉一起判断。 - 足底筋膜发炎
足底筋膜炎是最常见的足跟疼原因,占了门诊足跟疼患者的近一半。它是足底筋膜附着在跟骨的地方反复受牵拉,出现微损伤和炎症。久坐的人得这个病的风险比常人高4成,马拉松运动员更是接近7成,典型表现是早上起床第一步“钻心刺疼”,走几步会稍微缓解。
二、按“疼的阶段”分级应对
根据疼的时间和表现,能分成三个阶段处理:
疼痛特征 | 急性期(≤3天) | 亚急性期(4-14天) | 慢性期(>2周) |
---|---|---|---|
典型表现 | 疼得特别厉害,根本没法动 | 肿消了点,但还是钝钝的疼 | 时不时刺疼,走路有点受限 |
该怎么做 | 赶紧去急诊查有没有骨折/脱臼 | 去门诊做物理治疗评估 | 找专科医生系统治疗 |
在家护理 | 别走路,每小时冰敷15分钟 | 用热毛巾敷,慢慢拉足底筋膜 | 用定制的矫形鞋垫 |
运动建议 | 完全别踩地 | 做不冲击的运动(比如游泳) | 跟着康复师做专项训练 |
三、四个方法预防足跟疼
- 调整足底受力
扁平足或足弓塌陷的人,用带足弓支撑的鞋子能降低58%的筋膜炎风险;定制足弓支撑垫能让足底压力更均匀,改善效果约3成。建议每半年做一次步态检查,及时调整支撑方式。 - 运动前做好防护
剧烈运动前要做10分钟动态热身(比如高抬腿、弓步走),运动后用泡沫轴滚一滚小腿和足底。跑步的人要“慢慢加量”,每周训练强度别超过10%,避免突然加量拉伤筋膜。 - 控制体重
体重越重,足跟承受的压力越大——BMI每涨1个点,足跟压力就多4%左右。体重超标的人(BMI≥25)建议每月减0.5-1kg,别减太快,避免代谢紊乱。 - 改变日常习惯
办公族每坐1小时起来做套“足部操”:转转脚踝(踝泵运动)、用脚趾抓地面(足趾抓握训练),能改善血液循环。别光脚在硬地上走超过15分钟(比如瓷砖地、水泥地),容易伤筋膜。
四、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如果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别硬扛,赶紧找医生:
- 疼了超过2周,贴膏药、休息都没用;
- 腿麻、没力气,或者脚抬不起来;
- 晚上睡觉疼得睡不着;
- 两只脚的足跟一起疼;
- 发烧或者足跟皮肤红、肿、破了。
现在医学有很多治疗方法,比如体外冲击波、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早期规范治疗能让85%的人在3个月内明显好转。别觉得“足跟疼不算病”,拖久了可能变成长期慢性疼,更麻烦。早重视、早处理,才能尽快摆脱“踩针”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