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扭伤是很常见的运动损伤,全球每年约有10%的人会遇到。突发扭脚往往伴随韧带的拉伸甚至撕裂,能不能科学处理直接影响恢复效果。下面从急救、康复到预防,给大家系统讲讲怎么应对。
急性期处理:记住RICE原则
扭脚后第一时间要遵循RICE原则——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冰敷得讲究方法:用毛巾裹着冰袋,每次敷15分钟,间隔1-2小时,别直接贴皮肤,防止冻伤。这时候千万别按摩或者热敷,不然会让毛细血管破裂更厉害,肿得更严重。
研究显示,伤后24小时内把脚抬得比心脏高5cm以上,能有效减少组织液渗出;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时,松紧度以能插进两根手指为准。现在运动医学建议,只要能忍得住,稍微动一动脚踝(比如轻轻勾脚尖、踩脚尖),能促进淋巴回流,帮着消肿。
亚急性期:慢慢开始恢复运动
扭伤48小时后进入亚急性期,处理方法要调整。可以热敷了,但温度别太高(38-41℃),每次敷15-20分钟,如果敷完肿得更厉害,赶紧换回冷敷。这时候可以做踝泵运动(脚尖往上勾、往下踩),促进关节滑液循环,帮关节“润滑”。
适当负重训练能加速韧带修复,比如先试着用脚尖点地,根据疼痛程度调整力度。戴可调节护踝能给脚踝额外支持;选鞋底偏硬一点的运动鞋,能更好稳定关节。
康复训练:越早规范练,恢复越好
症状缓解后要尽早开始系统康复,基础训练有这几个:坐着用脚尖在地上写字母(激活脚踝感知能力)、用橡皮筋套脚做抗阻运动(增强脚踝周围肌肉力量)、单腿站立保持平衡(改善稳定性)。进阶训练可以用平衡板或跳绳,每周练3-5次,坚持8-12周。
研究证实,规范康复能让复发风险降低50%-60%。训练时如果出现尖锐疼痛或脚踝晃荡不稳,赶紧停下来找医生评估。游泳这种非负重运动适合过渡,水温建议28-30℃,别太凉。
这些情况要赶紧去医院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立即就医:脚踝变形、能反常活动(比如不该弯的地方弯了),可能是骨折;扭伤时突然有“撕裂感”、脚踝晃荡严重,可能是韧带完全断裂;肿超过72小时没消、脚麻/没知觉,可能伤到神经血管。医生可能会用应力位X光或核磁共振,评估韧带完整性。
经常扭脚的人要警惕距骨软骨损伤——比如脚踝突然卡住、走路突然腿软,后期可能引发创伤性关节炎,需做关节镜检查软骨状态。
预防:日常做好这几点,少扭脚
预防性训练要做这些:闭眼单腿站立(增强脚踝感知)、平衡板训练(提升动态稳定性)、运动前做动态拉伸(比如踝泵、侧向移动)激活肌肉神经。控制体重很重要,研究显示体重指数每涨1kg/m²,扭脚风险上升4倍。
选高帮运动鞋能降低约70%扭伤风险;运动前10分钟动态热身(比如踝泵、侧移)比静态拉伸更有效。把这些预防训练变成日常习惯,能长效保护脚踝。
总之,踝关节扭伤虽然常见,但从急救到康复再到预防,每一步都有科学方法。及时正确处理、规范康复训练,加上日常预防,能帮我们更快恢复、降低复发风险,保护好“运动基石”脚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