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脚时如果听到清脆的“咔嗒”声,往往意味着踝关节扭伤可能比较严重。这种声响通常有三个来源——韧带纤维断裂的撕裂声、肌腱滑脱复位的弹响,或是微小骨折碎片的碰撞声。有研究发现,伴随响声的崴脚中,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韧带撕裂,尤其要警惕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同时受伤的情况。
崴脚后的前48小时是控制肿胀的关键期,处理不当会明显延长恢复时间。建议用RICE原则应对:
- 制动休息:立刻停止活动,别让受伤的脚着地走路;
- 冰敷处理:每2小时敷15分钟,一定要用毛巾裹着冰袋,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冻伤;
- 加压包扎:用弹性绷带适度缠紧,注意观察脚趾颜色和温度,如果变紫、发麻要及时松绑;
- 抬高患肢:把脚踝垫高到比心脏高15厘米左右,比如垫个枕头。
特别提醒:急性期绝对不能揉或者涂活络油!临床指南明确说,热敷、按摩会加重毛细血管破裂,让瘀血扩散得更厉害。
进入亚急性期(一般48小时后),可以做这些事促进恢复:
- 热敷代替冰敷:每天3-4次,每次20分钟;
- 渐进式活动:在脚不疼的范围内,做做脚趾屈伸、脚踝画圈的动作;
- 穿戴护踝:选有支撑结构的护踝,帮忙稳定关节;
- 外用膏药:如果用消炎镇痛的外用膏药,最好配合皮肤保护膜一起用。
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就诊:
- 没法站立,或者脚踝明显变歪(可能骨折);
- 肿了72小时还在加重;
- 皮肤起水泡,或是有麻木、刺痛的感觉;
- 之前经常崴脚的人。
有临床数据显示,没规范治疗的崴脚,2年内变成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概率会显著升高。很多人肿一消就急着运动,这是反复崴脚的主要原因——踝关节韧带完全愈合需要6-8周,这期间做剧烈运动,二次受伤风险会增加3倍以上。建议按三阶段恢复:
- 基础适应期(1-2周):做游泳、骑固定自行车这类不用脚着地的运动;
- 平衡训练期(3-4周):练单脚站立、平衡垫上的动作;
- 专项恢复期(5-8周):慢慢加跳跃、变向跑这类训练。
对于经常崴脚的人,建议先做个踝关节稳定性评估。平时在家可以练这几个动作:
- 每天3次“足踝字母操”——用脚趾“写”26个英文字母;
- 单脚站在平衡垫上,时间慢慢延长;
- 用弹力带做抗阻训练,15个一组就行;
- 穿有足弓支撑的鞋垫,别穿平底拖鞋。
总之,崴脚虽然常见,但处理不当很容易留后遗症。不管是刚崴脚还是经常反复崴脚,都得按科学方法来——急性期好好休息冰敷,亚急性期慢慢活动,恢复后期循序渐进练力量,才能让踝关节真正好透,减少再次受伤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