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趾被撞后肿起来,是骨头和周围软组织受伤后的正常反应。可能是骨头裂了(骨折),也可能只是周围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伤了。学会怎么区分这两种情况,对后续治疗特别重要。
一、症状对比分析法
先看疼的样子——骨折的疼通常位置很清楚,像被扎了一样,一动脚趾就更疼;软组织伤的疼是一片都疼,像胀胀的淤疼。试着自己动脚趾,如果疼得根本动不了,可能是骨折,但有些轻微骨折的人还是能稍微动一动,得注意。 再看肿的样子——如果肿的地方鼓起来一块,皮肤绷得紧紧的,可能是骨折;如果整个脚趾甚至脚背都肿,更可能是软组织伤。如果淤紫的范围超过撞的地方,尤其是顺着关节方向有一条淤紫,要小心是韧带或者骨膜伤了。
二、影像学检查必要性
如果靠症状没法确定是不是骨折,就得做检查。拍X光片是最基础的,能看出骨头有没有裂、骨小梁(骨头里的细微结构)乱没乱。有些不容易发现的骨折,可能得伤后10-14天再拍一次X光,或者直接做CT三维重建。 现在的数字影像技术很清楚,能看到0.3毫米的细微骨折线。而且辐射量很小,一次足部X光的辐射量大概相当于平时3个小时的自然辐射,不用怕。
三、专业评估四步法
医生检查的时候会做四件事:一是按脚趾上突出的骨头部位,看疼不疼;二是顺着脚趾往上轻敲,看有没有深处的疼;三是轻轻掰脚趾,检查关节和韧带有没有伤;四是摆特定姿势拉一拉,看结构稳不稳。这四个方法一起用,诊断准度能到92%。
四、家庭应急处理方案
受伤后48小时内一定要用RICE原则:一是完全别让脚使劲踩地(制动);二是冰敷,包两层毛巾,每次敷15分钟,中间歇2小时;三是用弹力绷带包扎,往脚趾方向稍微紧一点,往脚腕方向松一点;四是把脚垫高,比心脏高15-20厘米,比如垫个枕头。 还要注意:别热敷或者揉肿的地方,不然会更肿;穿后跟硬一点、前脚掌宽一点的鞋,别让脚趾再被挤到;走路的时候用脚后跟先着地,减少骨折移位的风险。
五、康复进程管理
骨折后的康复要一步步来:前两周用硬支具固定,同时做一些不用动脚趾的收缩练习;第三周开始慢慢动脚趾,每天3次,每次5分钟;第四周试着稍微踩点地走路。整个恢复过程要定期拍片子,看看骨头有没有长好。 软组织伤恢复得快一点,可以用冷热交替:前48小时一直冷敷,之后改成热敷帮淤血散开。同时从脚趾往脚腕方向按摩,再做踝泵运动(勾脚、绷脚),能更快消肿。
六、急诊指征识别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脚趾歪了或者能做出不正常的动作;一直特别疼,还带着麻劲儿往别的地方串;皮肤起了鼓起来的水疱;脚趾尖发白、发凉,摸起来没温度。这些症状可能是复杂骨折、血管神经伤了,得在6小时内处理。
脚趾受伤后处理得及时、正确,对恢复好坏特别重要。通过看症状、拍片子、医生检查,能准确知道是骨头还是软组织伤了。学会正确的应急处理,再跟着做康复训练,能帮着完全恢复正常功能。如果怀疑是骨折,一定要赶紧去医院让医生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