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是很常见的颈部问题,很多人都有过脖子酸、肩膀紧的经历,但其实它的表现远不止这些——因为颈椎结构复杂,分布着不少神经和血管,所以症状五花八门。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颈椎病的不同类型、该做什么检查,以及怎么预防和治疗。
颈椎病的不同类型
根据2023年《中华骨科杂志》的分型标准,结合压迫部位的不同,颈椎病主要分为7种类型:
一、颈型颈椎病
最常见的“基础款”,主要表现为颈肩肌肉发紧、活动不灵活,约68%的患者早上起来脖子发僵(晨僵)。原因多是颈椎小关节错位或周围肌肉、韧带受伤,摸脖子后面的骨头会发现有点歪,按上去还疼。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占临床病例的60%-70%,典型表现是一侧胳膊像“过电”一样疼,还可能发麻。比如颈椎第5-6节出问题,常感觉大拇指麻;第8颈椎到第1胸椎有问题,会让无名指和小拇指麻。做肌电图能查到对应的神经和肌肉有异常信号,帮医生确认诊断。
三、椎动脉型颈椎病
突出表现是“转头就晕”——突然头晕,尤其是转头、低头时容易发作,约四成患者还会耳鸣、看东西模糊。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能看到椎动脉血流有问题,但要和耳石症等耳朵里的毛病区分开,别误以为是“颈椎病犯了”。
四、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症状最“诡异”,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的表现:比如心跳忽快忽慢(每分钟55-110次)、手脚忽冷忽热、瞳孔大小变化,甚至有人会失眠、心慌。要先排除甲亢等全身疾病,才能确定是颈椎病引起的。
五、脊髓型颈椎病
最危险的类型,主要是腿的运动功能慢慢变差——87%的患者走路不稳,像踩在棉花上;75%的患者做Hoffmann征检查会阳性(医生掰手腕时,手指会不自觉地动)。做MRI的T2加权像能看到脊髓有高信号,提示水肿或变性,需要赶紧处理。
六、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很少见,但容易被误会成“食道问题”——咽东西时有异物感,低头时更明显。做动态食管造影能看到第5-6颈椎位置的食管后壁被压出弧形痕迹,要和食道癌等区分开,别自己吓自己。
七、混合型颈椎病
同时有两种或以上类型的表现,占门诊患者的35%-40%。比如神经根型+交感型(占28%)、脊髓型+椎动脉型(占15%),治疗要结合每种类型的问题,不能“一刀切”。
该做什么影像学检查?
如果脖子疼或不舒服超过2周还没好,建议做系统的影像检查,帮医生明确病情:
X线检查
最基础的检查,通常要拍颈椎的正位、侧位、左右斜位,还有低头、仰头时的动态片。侧位片能看到椎间隙变窄(小于3.5毫米)、椎骨后面长骨刺(超过2毫米);动态片能看颈椎节段是否不稳定(位移超过3.5毫米),比如“低头时脖子往前滑”。
CT检查
比X线更清楚,用64排以上的CT做三维重建,能准确看到椎管的前后径(小于10毫米就是狭窄)、椎间孔的面积(小于120平方毫米有临床意义)。椎动脉CTA还能查血管的走形有没有变异、有没有被压,帮医生判断头晕是不是血管的问题。
MRI检查
看软组织最清楚,T2加权像能看到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Ⅲ级以上)、脊髓水肿或变性(表现为高信号);弥散张量成像(DTI)能定量查脊髓白质纤维的损伤程度,适合严重的脊髓型患者。
特殊检查
肌电图用来鉴别神经根型颈椎病(区分是神经压迫还是肌肉本身的问题);椎动脉超声能测血流速度(超过80厘米/秒提示狭窄);复杂病例可以做脊髓造影加CT,更精准地看脊髓受压情况。
预防与干预:日常怎么做?
根据2024年《职业性颈椎疾患防治指南》,防护重点在“日常习惯”和“科学治疗”:
工作场所改造
- 电脑显示器顶部要和坐着时的眼睛平齐(建议高度65-75厘米),别低头看屏幕;
- 键盘位置要让前臂向下倾斜20-30度,别耸肩打字;
- 每小时起来活动5分钟,做“肩胛骨后缩”动作(10次×3组)——就是把肩膀往后夹,像要把肩胛骨贴在一起,缓解颈肩肌肉紧张。
运动疗法
- 颈椎牵引(重量8-12公斤,每天15分钟)适合神经根型患者,能拉开椎间隙,减轻神经压迫;
- 麦肯基疗法的“俯卧伸展”(每天3组,每组10次)能缓解颈型颈椎病——趴在床上,胳膊撑着上半身起来,保持几秒再放下,帮颈椎复位;
- 脊髓型患者别做旋转脖子的手法,容易加重脊髓损伤!
物理治疗
- 中频电疗(频率2-8千赫兹)能放松肌肉,缓解颈肩发紧;
- 超声治疗(1兆赫兹,1.5瓦/平方厘米)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炎症吸收;
- 热疗温度要控制在38-40℃,别用太烫的东西敷脖子,不然血管扩张可能加重椎动脉供血不足,反而更晕。
规范化治疗
- 胳膊放射性疼痛:首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加肌肉松弛药,缓解炎症和疼痛;
- 脊髓型颈椎病:如果出现走路不稳或Hoffmann征阳性,要及时手术,别拖延;
- 椎动脉型颈椎病:保守治疗(比如牵引、理疗)没用的话,可以考虑前路减压手术,解除血管压迫。
总之,颈椎病的类型多、症状杂,不管是预防还是治疗,都要先“明确类型”。平时注意调整工作姿势、定时活动、适当运动,有症状及时做检查,遵循医生的规范治疗方案,才能更好地保护颈椎,减少颈椎病带来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