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转头、抬头时突然出现眩晕,这可能是颈椎病变在“报警”。医学研究发现,颈椎病引发头晕主要和三个病理机制有关。
1. 椎动脉供血被影响
颈椎里有根负责给大脑后循环供血的椎动脉,当颈椎老化(比如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时,可能压迫或刺激这条血管,导致血流变慢。当椎动脉血流减少到一定程度,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就会出现眩晕,类似血管狭窄导致的供血问题。
2. 交感神经“乱发信号”
颈部的交感神经丛如果受到压迫或刺激,会传导异常信号,导致血管收缩功能紊乱,血流动力学改变,就像体位性低血压那样引发眩晕。这种神经-血管调节失衡,是这类头晕的重要原因。
3. 神经肌肉联动“压到血管”
神经根受压会引发肌肉痉挛(比如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这些肌肉的异常收缩会间接压迫血管,导致脑部供血波动,出现间歇性眩晕。
颈椎源性头晕的典型表现
颈椎引起的头晕有几个明显特点:一是和颈部活动强相关,转头、抬头时容易诱发或加重;二是症状呈发作性,持续时间短;三是常伴随颈部肌肉紧张、肩背部酸胀等局部不适;四是可能出现耳周不舒服或视觉异常等表现。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持续性眩晕或明显站不稳,要先排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三阶防护,帮你应对颈椎性头晕
初级防护:日常习惯改起来
- 调整工作环境:电脑屏幕保持与眼睛平视,看手机时别低头,维持颈椎“中立位”(不仰不俯);
- 定时放松脖子:每隔1小时做会儿肩部环绕、颈部侧屈等轻运动,缓解肌肉紧张;
- 选对睡眠支撑:用能保持颈椎自然曲线的枕头和床垫,避免脖子“窝着”或“翘着”。
专业干预:物理治疗来帮忙
- 热疗:用恒温热敷(比如热毛巾、热敷包)缓解肌肉痉挛;
- 机械牵引: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做间歇性牵引,减轻颈椎压力;
- 手法治疗:让有资质的康复医师做关节松动,调整颈椎关节位置。
医疗管理:药物要听医生的
如果炎症或疼痛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炎症;肌肉痉挛厉害时,肌肉松弛剂能阻断“疼痛-痉挛”的恶性循环;神经营养药有助于修复受损神经。所有药物都需建立在专业诊断基础上,不能自行使用。
预防颈椎病,要做“系统工程”
- 选对运动:游泳、八段锦、普拉提这类低冲击运动,能锻炼颈部肌肉又不伤害颈椎;
- 改造工作环境:用可调节高度的工作台,给手机装支架,避免长时间低头;
- 优化睡眠:坚持“颈椎中立位”的睡眠支撑,别睡太高或太矮的枕头;
- 调节神经:通过深呼吸、冥想稳定自主神经功能,减少交感神经异常兴奋。
如果反复出现“一动脖子就晕”的情况,建议及时到康复医学科做系统评估。医生可能会安排颈椎X线、MRI或血管超声等检查明确原因。特别提醒:未确诊前别乱揉脖子、做“扳颈”等操作,不当干预可能加重症状。
颈椎健康不是“治一次就好”的事,需从日常姿势、运动到专业治疗建立多维度防护体系。把颈椎维护纳入日常健康管理,定期检查颈部肌肉功能,才能有效降低颈椎病及头晕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