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里,低头族、伏案工作的人越来越多,颈椎问题也跟着年轻化了——临床发现,约60%的长期伏案工作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颈肩酸沉,还时不时头晕。但其实,真正因为颈椎结构异常引起的头晕只占15%-20%,很多人都走进了“头晕就是颈椎病”的误区。今天咱们就从医学证据说起,聊聊这些症状是怎么来的,该怎么应对。
颈椎病致头晕的病理机制
咱们颈椎里有个叫椎动脉的血管,它从第6到第7颈椎的横突孔里穿过。如果这两节颈椎长了明显的骨刺,就可能压到椎动脉,让它没法正常给脑袋供血——尤其是负责平衡的前庭系统缺血时,人就会感觉天旋地转、站不稳,有的还会耳鸣、看东西模糊。但要说明白:这种“椎动脉型颈椎病”特别少见,只占所有颈椎病的3%-5%。临床上80%的头晕其实是耳石症(耳朵里的小结石掉了)、偏头痛,或者压力大、焦虑引起的,根本不是颈椎结构的问题。
眩晕症状的鉴别诊断要点
想分清楚头晕是不是颈椎闹的,其实有几个简单方法:1. 躺下来快速转头,如果立刻晕得厉害,大概率是耳石症;2. 脖子动的时候单侧耳鸣+天旋地转,要怀疑颈椎的问题;但如果两边耳朵都胀,还时不时听力下降,得查内耳;3. 想查椎动脉有没有供血问题,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更准,普通CT看不清楚软组织结构。
颈源性头痛的发生机制
颈椎问题引起的头痛是有“路线”的:骨刺刺激了后脑勺的枕大神经→颈肩肌肉紧张得缩成一团(代偿性痉挛)→肌肉拉着头皮,就出现了从后脑勺往头顶钻的“紧箍感”或压迫感。这种痛和偏头痛不一样——偏头痛是一边脑袋跳着痛,而颈源性头痛是“紧”或者“压”的感觉。研究还发现,颈椎变直越厉害,头痛越频繁:如果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超过15°,头痛的风险会翻3倍。
分阶段治疗方案
治疗得按“阶段”来,像爬楼梯一样一步一步:1. 急性期(痛得厉害、晕得没法动的时候):短期戴颈托固定,不让脖子乱晃,再用热毛巾或者暖宝宝敷脖子——每天3次,每次15分钟,能帮着活血;2. 恢复期(痛减轻了,能活动了):找专业康复师教你练颈椎稳定性,比如“等长收缩”(绷紧脖子肌肉不动)和“关节松动”(慢慢活动颈椎);3. 长期预防:改工作姿势,保持颈椎的自然弧度,每坐1小时起来动2分钟,做几个拉伸。
预防复发的关键措施
要想不复发,关键得做好这3点:1. 睡对枕头:选能让颈椎稍微往后仰一点的枕头,高度差不多是自己肩宽的一半;2. 改工作习惯:电脑屏幕顶端要和眼睛齐平,看手机的时候胳膊弯成90°,别扎着脖子;3. 练肌肉:每周游3次泳(蛙泳最好),再用弹力带做颈肩肌肉的抗阻训练,让肌肉更有力,托住颈椎。
还有几个危险信号得警惕:如果突然晕得特别厉害,还手脚发麻、走路不稳,得赶紧去做神经影像学检查——排除“脊髓型颈椎病”,这种情况可能要赶紧处理。不过大家也不用太怕:根据现在的颈椎病诊疗指南,80%的患者只要规范做保守治疗(比如物理治疗、康复训练、改生活习惯),3-6个月就能明显好起来。现在临床有一套综合管理办法,得找专业医生帮你制定适合自己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