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右下腹的麦氏点(一个常见解剖位置),藏着一个平均9厘米长的管状器官——阑尾。如果它被粪石、淋巴增生或异物堵住,腔内压力会升高,进而影响血液供应。研究发现,约半数急性阑尾炎与阑尾微生态失衡有关,慢性阑尾炎大多是急性期治疗不彻底演变而来。
典型的阑尾炎腹痛有明显特点:一开始是上腹部模糊的不舒服,随着炎症扩散,疼痛会逐渐转移到右下腹。多数患者在6-12小时内出现这种“转移性腹痛”,按压麦氏点会引发明显痛感。要注意的是,年轻人常伴随恶心、呕吐,老年群体可能出现腹泻等不典型症状。
若阑尾化脓穿孔,身体会发出警示信号:体温常超过38℃,腹部肌肉像木板一样硬(板状强直),按压后抬手会更疼(反跳痛)。部分患者会出现“假性缓解”——看似腹痛减轻,但心跳加快、血压下降,这时候要警惕感染性休克风险。
手术治疗方式在持续改进:传统开腹手术需要3厘米左右切口,恢复期约2周;腹腔镜手术仅需在脐部开1厘米小口就能完成微创操作。研究显示,单纯性阑尾炎(炎症较轻的类型)可考虑超声引导的自然腔道内镜手术,但必须严格评估适应症。
术后管理有几个关键环节:术后6小时内要平卧位,防止低血压;之后调整为半卧位,促进引流。饮食需遵循“清流质(如米汤)→半流质(如粥)→软食(如软面条)”的渐进原则,适当补充蛋白质(如鸡蛋、瘦肉)和维生素(如新鲜蔬菜)帮助愈合。术后早期要活动下肢预防血栓,但需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如用力咳嗽、提重物)。
预防措施主要聚焦肠道健康:每日摄入25克膳食纤维(约300克西兰花加1根香蕉的量),饮水量维持1500毫升以上;建议每坐1小时起来活动5分钟,促进肠蠕动,避免久坐后暴饮暴食。慢性便秘者可定期检测肠道菌群,在医生指导下调节微生态。
特殊人群的特征性表现需重点关注:孕妇因子宫增大,疼痛位置会向上移;糖尿病患者易出现“无痛性穿孔”,需监测炎症指标;儿童病例常表现为持续哭闹、双腿蜷曲,体温变化也有提示意义。
总的来说,阑尾炎是常见的肠道急症,早识别症状、及时治疗是关键。平时注意肠道健康、规律生活能降低发病风险;特殊人群更要关注身体异常信号,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