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是中老年人牙齿脱落的“头号凶手”,但它从“小问题”变成“掉牙”,早有信号——从牙龈红肿出血,到牙齿松动移位,每一步都能提前发现、及时拦住。今天就跟大家说清楚牙周病的“预警灯”、在家怎么护,以及怎么早发现问题。
牙龈红肿出血:炎症的“第一声警报”
牙龈发红、有点肿,刷牙或咬苹果时出血,是牙周炎最早期的信号。老年人的炎症往往“藏得深”,一开始可能只是牙龈微微胀,但若不管,牙菌斑越积越厚,会慢慢“啃”掉牙龈和牙槽骨。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要特别注意:如果夜里突然牙龈出血,说明炎症已经加重了,得赶紧去看牙医做牙周检查。
牙周袋:藏细菌的“隐形小口袋”
牙龈和牙齿之间的缝隙如果超过3毫米,就形成了“牙周袋”——这里藏着超多细菌,牙刷刷不到、冲牙器也冲不干净,慢慢变成“细菌窝”。老年人因为牙齿咬合力不对(比如某颗牙总咬得重),容易形成又窄又深的牙周袋;要是用探针碰的时候有脓流出来,说明炎症已经往牙龈深层钻了。定期让医生用探针测牙周袋深度,是控住病情的关键。
牙齿松动移位:“地基垮了”的连锁反应
咬东西时觉得牙“晃”、不舒服,或是牙齿位置变了(比如门牙突然往外翘、牙缝变大),其实是牙槽骨吸收的信号——就像房子的地基被挖空,房子会歪、会晃。松动的牙齿会改变咬合习惯,越咬越伤牙龈和牙槽骨,形成“越伤越松”的恶性循环。一旦发现牙齿移位,得赶紧做牙周夹板固定,调整咬合,别让情况更糟。
牙槽骨吸收:不可逆的“地基损伤”
牙槽骨是牙齿的“地基”,老年人的牙槽骨破坏通常是“水平+垂直”一起的——就像地基一边往下沉,一边被挖掉,牙齿越来越不稳。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但做个锥形束CT能早发现骨缺损,医生可能会用组织再生术帮着延缓骨吸收,一定要听专业医生的建议。
牙龈退缩:牙龈“缩回去”的麻烦
牙龈慢慢“缩”回去,漏出牙根,不仅不好看,还会让牙根失去牙釉质的保护——牙根没有牙釉质那么硬,容易蛀牙,还会怕冷热酸甜。这种情况可以用抗敏感产品缓解;同时得让医生做龈下刮治,把牙周袋里的菌斑清干净;要是退缩得厉害,可能需要做膜龈手术调整牙龈形态,防止再“缩”。
科学护牙周,记住“五步法”
- 认真清菌斑:用巴氏刷牙法(刷毛斜45度刷牙龈沟),再配合牙缝刷,每天早晚各一次,把牙菌斑彻底清掉——这是护牙周的“基础中的基础”。
- 定期找医生:每6-12个月去洗次牙(专业洁治),再做次牙周检查。牙结石是牙菌斑的“老窝”,自己刷不掉,得靠医生清。
- 调对咬合:如果咬东西时某颗牙总先碰到,或是觉得“咬不匀”,得赶紧让医生调整——异常咬合会反复伤牙龈和牙槽骨。
- 补对营养:适量吃点维生素C(比如橙子、猕猴桃)、钙片,帮牙龈和牙槽骨补补“原料”,让它们更结实。
- 改掉坏毛病:抽烟会让牙龈血管收缩,加重炎症,能戒就戒;少喝碳酸饮料,别用牙齿咬硬东西(比如开酒瓶)。
家庭护理“好帮手”,这样选
- 电动牙刷:选有30秒换区提醒的——刷完左上牙30秒,牙刷会震一下提醒换区,不会漏刷,清洁效率更高。
- 牙膏:选含精氨酸的——能调整牙龈下的细菌环境,让“坏细菌”少点、“好细菌”多点。
- 冲牙器:水压调在50-90psi之间(选“敏感档”或“日常档”),既能冲掉牙缝残渣,又不会伤牙龈。
- 菌斑显示剂:涂在牙上,没刷干净的地方会变红——帮你找出“清洁盲区”(比如智齿旁、牙缝深处),针对性补刷。
- 牙刷:选刷毛硬度<0.01mm的软毛款——硬毛会刷伤牙龈,软毛能深入牙龈沟又不刺激。
自己在家就能测:牙周病的“阶段表”
病程阶段 | 初期信号 | 典型表现 | 危险程度 |
---|---|---|---|
初期 | 牙龈微微肿 | 刷牙/咬苹果出血 | ★★☆☆☆ |
中期 | 牙缝变大 | 怕冷热酸甜 | ★★★☆☆ |
晚期 | 牙齿位置变 | 夜里突然出血 | ★★★★★ |
特别要强调的是:牙周炎导致的掉牙,完全能预防!在家可以建个“牙周健康本”,记一记这些情况:牙龈颜色(是不是发红)、刷牙出不出血、牙齿晃不晃、牙缝有没有变大。每半年跟医生的检查结果对比,就能及时发现问题。
临床数据显示:规范治疗后,60岁以上老人的牙周状况能明显改善——比如原来刷牙总出血的,治疗后不出血了;原来牙齿有点晃的,能稳住不松。建议中老年人每两年做一次全面的牙周评估,早发现、早干预,别等牙齿松动了才着急。
守住牙周健康,才能守住嘴里的“老伙计”——有好牙才能吃嘛嘛香,日子才更有滋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