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很常见的胃部慢性炎症问题,很多人可能都有过上肚子痛、吃完饭后胀得慌的情况,但对它的分类、怎么正确应对其实不太清楚。简单来说,慢性胃炎主要分两类,处理方式也不一样。
根据最新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主要分为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表层发炎,但深层的腺体结构还保持完整;萎缩性胃炎就更严重些,胃里本来的腺体数量明显减少,还可能出现肠上皮化生这样的病理变化。
要诊断慢性胃炎,得结合症状、胃镜和病理检查。典型症状比如持续6个月以上的上肚子痛、吃完饭后胀得难受、没吃多少就觉得饱了。做胃镜能看到胃黏膜发红、肿、有小糜烂或者胆汁反流上来。确诊得靠病理检查,能在胃黏膜里看到炎症细胞,同时一定要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幽门螺杆菌是明确的致癌因素,和慢性胃炎关系特别密切。全球大概超过50%的人感染,我国人群感染率约40%-60%。如果查出来幽门螺杆菌阳性,而且有胃炎症状,得找消化科医生规范根除治疗,具体方案需要专科医师评估后制定。
饮食调理是修复胃黏膜的基础,建议记住“三要三不要”:要细嚼慢咽(每口至少嚼20次),要定时定量(三餐间隔4-6小时),要温度适宜(食物保持40-50℃最好);不要暴饮暴食(一顿别吃超过200克),不要冷热刺激(比如冰饮和烫食交替吃),不要吃太辣(辣椒素浓度超过0.1%的食物要避免)。另外要少吃腌制食品,里面的亚硝酸盐可能加重胃黏膜损伤。
生活方式调整也很重要。每天做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打太极,能促进胃肠蠕动。要保证充足睡眠,尽量23点前入睡,因为夜间睡眠时胃黏膜修复的活性会显著增强。如果长期焦虑,试试冥想、正念疗法调节情绪,因为心理压力会通过脑-肠轴影响胃酸分泌,加重胃炎症状。
如果是萎缩性胃炎,得定期随访。根据病变程度,建议每1-2年复查一次胃镜,监测病理变化。40岁以上的人每2年要做一次胃癌风险筛查,有胃癌家族史的得缩短到每年一次。特别要注意,如果出现体重下降、吞东西困难、呕血或黑便这些“报警症状”,一定要马上就医,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
还要分清慢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区别——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真的有炎症损伤,而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功能性胃肠病,没有器官的病变。临床数据显示,约3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后症状能缓解。所以建议所有有消化不良症状的人都要查幽门螺杆菌,这样才能针对性治疗。
总的来说,慢性胃炎虽然常见,但并不可怕。只要搞清楚分类,及时查幽门螺杆菌,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萎缩性胃炎定期随访,就能很好地控制病情。如果有不舒服的症状,尤其是报警症状,一定要及时找医生,别自己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