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神经外科针对脑动脉瘤已经有了成熟的治疗体系,具体选什么方案,得结合动脉瘤的形状、生长位置,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综合判断。
一般来说,直径超过7毫米的大动脉瘤,破裂风险会明显上升,大多需要手术;如果动脉瘤长在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这些危险位置(旁边都是重要神经),哪怕没到7毫米,可能也得处理;要是形状不规则或者带小囊的动脉瘤,就算体积小,也得积极治疗。
医生会用Hunt-Hess分级和WFNS量表两种工具,把患者的整体状况和动脉瘤的特点结合起来评估。目前常用的治疗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显微外科夹闭术,需要开颅,但能直接处理动脉瘤,费用相对低;另一种是血管内介入治疗,从大腿的股动脉穿刺进去,创伤小、恢复快,但之后得长期用抗血小板药物。近年出现的血流导向装置,给复杂动脉瘤患者提供了新选择,但适应症卡得很严,只适用于特定解剖条件的患者。
检查方面,颅脑CT血管造影(CTA)是首选的筛查方法,辐射剂量在3-5mSv之间,差不多是普通人1-2年接触的天然辐射量,不用过度担心。用的对比剂遵循“少剂量、快注射”原则,肾功能正常的人24小时内就能完全代谢排出。检查前要做甲状腺功能评估和过敏史筛查,高危人群可以换成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如果是偶然发现的小于3毫米的未破裂小动脉瘤,建议6-12个月后复查MRA;要是突然剧烈头痛,还伴有脖子发硬等脑膜刺激征,得马上做CT平扫加CTA,尽量在“黄金6小时”内确诊。
治疗方案得由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科和影像科一起讨论决定,主要看五个方面:年龄(年轻人更适合夹闭术)、动脉瘤长大的速度(一年长超过2毫米就得干预)、生长位置(后循环的动脉瘤做介入难度大)、过往病史(正在吃抗凝药的人要慎重选介入)、经济情况。70岁以上的患者,如果动脉瘤稳定,又长在不影响身体功能的区域,可以选保守治疗。
术后要严格控制血压,目标是降到140/90mmHg以下,预防血管痉挛。做介入治疗的患者,之后需要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持续一段时间,这期间别用NSAIDs类药物(比如布洛芬这类抗炎止痛药)。所有患者都要建立长期随访档案,通过影像检查监测治疗效果。建议患者就诊时带好以前的影像资料、完整的体检报告和职业信息,方便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选治疗方式时,患者可以问医生要动脉瘤的三维重建图像,了解不同方案的5年效果数据,还有医院的手术并发症率这些关键信息。
总的来说,脑动脉瘤的治疗得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从检查到治疗再到术后随访,都需要患者和医生密切配合。就诊时带好既往资料,和医生充分沟通关键信息,才能拿到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