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包裹中枢神经系统的外层保护屏障被病原体侵犯时,就会引发脑膜炎——这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感染性疾病。虽然现代医学已显著降低了它的死亡率,但每年仍有部分患者因为延误治疗留下严重后遗症。了解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和应对方法,对保护公众健康很重要。
典型临床表现解析
颅内压增高综合征
当脑膜发炎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时,患者会出现特别剧烈的头痛,像跳着疼、要炸开一样;还会有喷射状呕吐,跟吃没吃饭没关系。小宝宝则会出现前囟门鼓起来、颅缝变宽,头围可能异常增大。
脑膜刺激征象
脖子发硬是特征性表现(医学上叫“颈项强直”),脖子肌肉会本能收缩,别人帮着低头时会觉得阻力很大。做克氏征检查时,患者躺着把髋关节弯成90度,再伸直膝盖会受限、疼;布氏征则是掰脖子低头时,两条腿的髋和膝盖会不自觉弯起来。
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如果炎症累及脑神经,会出现对应问题:比如视神经受损导致看东西模糊,面神经麻痹导致脸不对称,听神经受损导致听力下降。有些患者还会意识不清、抽风(癫痫发作)或者精神行为异常(比如烦躁、淡漠)。
脑脊液异常改变
医生通过腰椎穿刺抽脑脊液检查,会发现这些异常:压力比正常高(超过200mmH₂O),看起来浑浊甚至像脓;里面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主要是中性粒细胞),蛋白质含量升高,葡萄糖含量降低,氯化物可能正常或稍微下降。
病原学分型治疗原则
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
细菌性脑膜炎需要立刻用经验性抗生素,覆盖可能的耐药菌,之后根据病原体检查结果调整方案。疗程一般2-3周,治疗中要监测药物浓度,既保证杀菌效果,又避免副作用(比如耳毒性)。
病毒性感染的对症支持
比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膜炎,要早期用抗病毒药;多数肠道病毒性脑膜炎能自己恢复,重点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颅内压(比如缓解头痛),重症可能需要其他辅助治疗。
真菌性感染的长期管理
像隐球菌性脑膜炎,需要先做诱导治疗,之后长期维持治疗至少12个月。治疗中要监测肾功能和电解质,处理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比如肾损伤),复发病例可能要延长疗程或调整方案。
特殊类型治疗要点
结核性脑膜炎要严格遵循抗结核原则,用多种药物联合强化治疗,疗程不少于12个月;癌性脑膜病要针对原发肿瘤做放化疗,同时通过鞘内注射药物控制脑部病变。
三级预防体系构建
基础免疫接种是核心——适龄儿童要常规接种流脑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平时要注意呼吸道卫生(比如咳嗽捂口鼻、勤洗手),流行季节尽量少去人多的地方。如果出现持续发烧+神经症状(比如头痛、呕吐、脖子硬),一定要在24小时内去医院评估。免疫功能差的人(比如艾滋病患者、长期用激素的人)要定期查抗体水平,必要时加强接种。
特别要强调:疑似脑膜炎的症状都是医疗急症!不同病原体导致的脑膜炎预后差别很大,但早期查清楚病原体并针对性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大家要记住“黄金6小时”救治意识——别自己吃药、别拖延,赶紧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