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症,症状复杂多样。早一步识别症状、警惕并发症、学会科学处理,对恢复效果特别关键。下面从症状怎么分、并发症要防啥,到怎么处理和康复,给大家讲明白:
先学会分程度识别症状
根据损伤轻重,能分成三个等级的预警信号:
- 轻度损伤:短暂昏迷(不到5分钟)、一直头痛还恶心呕吐、走路不稳站不住。这些症状容易被忽略,但要小心之后可能突然出现颅内出血。
- 中度损伤:吐超过2小时停不下来、说话含糊不清、一侧胳膊腿软乎乎没劲儿。研究发现,这类患者颅内出血的风险比轻度的高4.2倍。
- 重度损伤:昏迷超过半小时、两边瞳孔不一样大、癫痫发作停不下来、大小便控制不住。老人摔倒后要是老犯困睡不醒,得马上做检查。
要警惕这些并发症
脑外伤后会影响多个身体系统,常见并发症有这些:
- 颅内压升高:受伤后24-72小时是脑水肿最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引发脑积水之类的问题。
- 神经功能问题:35%的人会注意力不集中,28%的人记不住近期的事,运动障碍里最常见的是平衡差(占42%)。
- 感染风险:长期躺着不动的患者,每天肺部感染的风险多3%,得经常帮着拍背、翻身,保持呼吸顺畅。
- 睡眠问题:30%的人受伤半年内会睡不好,比如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着的昼夜颠倒。
该选哪种检查?
现在有多种检查能帮着评估:
- CT扫描:急诊最先做的检查,5分钟就能查出85%的急性出血,还能分清硬膜外血肿(片子上像双凸出来的高密度影子)和脑实质的损伤。
- MRI检查:能查出来弥漫性轴索损伤,做DWI序列时会看到像“星火”一样的点状高信号。
- 脑电图:能查出常规方法没发现的“隐性癫痫”,检出率比普通方法高40%,适合昏迷或意识不清的人。
- 抽血检查:凝血功能不好说明有出血风险,跟踪炎症指标能早发现感染。
急诊处理要抓“时间窗”
关键是建立72小时的动态监测:
- 现场急救:记住“三不”——别乱扭脖子、别喂任何东西、别硬拽着昏迷的人叫醒。
- 急诊评估:按顺序查——先看气道通不通、呼吸顺不顺、循环(心跳血压)稳不稳,再查神经功能,最后脱衣服查全身。
- 住院后监测:头24小时每小时测一次GCS评分(评估意识清醒程度的量表),48小时后改成每2小时查一次瞳孔反应。
- 康复开始:练走路分6步,先练坐着不晃,再慢慢站着、扶着走,最后自己走。
营养要分阶段补
不同阶段吃的不一样:
- 急性期(前7天):吃低钠高钾的流质食物,每天钠不超过2克,钾4-5克,比如香蕉泥、土豆泥。
- 恢复期(8-28天):多吃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每周吃3次深海鱼(比如三文鱼、沙丁鱼),再加核桃、亚麻籽。
- 维生素补充:B族维生素早上吃大部分(占一天量的70%),帮神经修复。
- 喝水技巧:少量多次,每小时喝100毫升温水,别一下子喝太多,避免颅内压忽高忽低。
康复要帮神经“重塑”
用有科学依据的方法,帮神经恢复:
- 认知训练:用改良的“番茄工作法”——专注练25分钟,休息5分钟,重点提升注意力能坚持的时间。
- 运动训练:做“镜像训练”——看别人做动作,激活自己的运动神经,帮大脑重新控制肢体。
- 音乐疗法:跟着节奏练走路,能让步态协调度提高32%,每天练30分钟。
- 感官训练:结合温度(比如冷热敷)、触觉(比如摸不同材质的东西)、身体位置感的训练,每周3次,每次45分钟。
脑外伤的恢复是个“慢功夫”,从早期的症状识别、紧急处理,到后期的康复训练、营养支持,每一步都要科学。多了解这些知识,既能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不慌,也能帮患者更顺利地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