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之一,它的发生和血管病变密切相关——当血管内皮受损时,脂质(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逐渐沉积在血管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如果斑块脱落,随血流阻塞脑血管,就会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发缺血性卒中。这种疾病并非突然发生,往往有明确的预警信号,日常康复和预防也有章可循。
注意!这些“一过性”症状是脑梗预警
约70%的患者在发病前24-48小时会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也就是俗称的“小中风”。它的表现很典型:突发单侧肢体麻木、无力(比如拿不住杯子),说话含糊不清(像含了东西),双眼看东西重影或单侧视野缺损(比如左边看不见),这些症状通常持续5-15分钟就会自行缓解,但千万不能忽视——这是身体在发出“脑梗要来了”的紧急信号,一旦出现需立即就医。
到医院后,医生怎么诊断?
现代医学用“三级影像评估”快速明确病情:急诊科首先做非增强CT,主要是排除脑出血(因为脑出血和脑梗治疗方向完全相反);接着用弥散加权MRI,发病15分钟就能清晰显示缺血的脑组织;再通过CT血管成像(CTA),精准找到血管闭塞的部位,以及旁边有没有“代偿血管”(也就是能帮忙供血的侧支循环)。基层医疗机构通常会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结合颈动脉超声做初筛,确诊则需要结合多种影像检查结果。
急性期治疗:时间就是大脑!
急性期治疗的核心是“抢时间”,遵循“时间窗-获益风险”原则:
- 静脉溶栓:要在发病4.5小时内实施,需先排除CT显示的早期脑水肿征象;
- 血管内治疗(如取栓):适用于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如果影像学显示缺血核心(也就是坏死的脑组织)没超过70ml,治疗时间窗可延长到发病后24小时内;
- 二级预防:防止复发的治疗要在发病24-48小时内启动,包括抗血小板和他汀类降脂治疗,但具体方案必须由医生制定。
家庭康复:按“标准化流程”来
出院后的家庭康复需要规律、规范,重点做好这几点:
- 关节训练:每天做3组关节活动度训练,每个关节做10次(比如手腕、膝盖的屈伸),同时调整体位(比如不要长期蜷腿),预防关节挛缩;
- 静脉回流:用间歇性气压装置促进下肢静脉血液流动(压力设定在30-45mmHg),降低深静脉血栓风险;
- 吞咽护理:吞咽困难的患者先从糊状食物(如米糊、菜泥)开始,进食时保持30°半卧位,避免呛咳引发肺炎;
- 皮肤保护:每2小时给患者翻一次身,用泡沫敷料保护骨突部位(比如骶尾骨、脚跟),每周注意观察皮肤有没有干燥、发红或溃烂。
预防脑梗,做好5件“核心事”
脑梗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核心是管控危险因素,做好5点:
- 盯紧指标:每天监测血压(目标<140/90mmHg)、血糖(空腹<7.0mmol/L,餐后<10.0mmol/L)、血脂(坏胆固醇LDL-C<1.8mmol/L),把这些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
- 调整饮食: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少吃饱和脂肪(如动物内脏、肥肉),每天吃够25g以上膳食纤维(比如新鲜蔬菜、全谷物、水果);
- 规律运动:每周做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每次30-60分钟,运动时保持“能正常说话”的强度(不要喘得说不出话);
- 睡好眠:保证每天7-8小时规律睡眠,经常打鼾的人要做多导睡眠监测,及时处理睡眠呼吸暂停(比如用呼吸机);
- 调情绪:用正念冥想、深呼吸等方法缓解压力,维持心理平衡;如果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超过50分,要及时找心理医生做认知行为干预。
缺血性卒中虽然凶险,但只要早识别预警信号、及时规范治疗、做好家庭康复,再加上长期的预防管理,就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和致残率。记住:脑梗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日常的每一次血压监测、每一顿健康饮食、每一次规律运动,都是在为大脑“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