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核糖核酸(RNA),这种结构不像DNA那样稳定,复制时很容易“出错”——研究发现,RNA病毒每复制1万个到10万个核苷酸就会错1个,而DNA病毒的出错率只有十亿分之一到百亿分之一。这是因为RNA病毒没有DNA病毒那种“校对”机制(DNA聚合酶能修正错误),所以突变率比DNA病毒高几千倍。常见的RNA病毒有流感病毒、冠状病毒(比如新冠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它们靠不断变异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RNA病毒的进化:新冠是怎么“慢慢变”的?
新冠病毒是RNA病毒的典型例子,它的进化有自己的规律。基因测序显示,新冠病毒平均每周会积累2-3个核苷酸突变,但关键的抗原部位(比如能被免疫系统识别的地方)变异速度比流感病毒慢很多。世界卫生组织监测发现,主要流行株的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RBD,也就是病毒结合人体细胞的关键部位)变异幅度长期在0.3%-0.8%之间。这种慢慢变的模式,就是为什么现有疫苗还能有效防重症——病毒在逐渐适应人类宿主,但没一下子变得“面目全非”。
让病毒“失效”:这些方法才科学
让病毒“失效”的物理化学方法是有科学依据的。新冠病毒外面有层脂质包膜,最怕75%的酒精——这种浓度的酒精能破坏它的脂质双层结构,让病毒散架。高温也有用:56℃持续30分钟,能让病毒的蛋白外壳彻底变性;紫外线照射2分钟,就能破坏它的RNA遗传物质。根据这些原理,日常防护可以这么做:用肥皂加流水洗手20秒以上(肥皂能溶解脂质包膜);电子设备用75%酒精擦拭;衣服、被子等织物,通风晾晒3小时以上就行。
个人防护:每一步都要“讲证据”
个人防护要遵循科学原则,不能凭感觉来。比如戴口罩,得选符合国家标准的医用防护口罩,而且要戴严实(密合度不够等于没戴),连续佩戴不超过8小时。居家用紫外线消毒时,每次照射时间不少于30分钟,照之前要把易燃物品(比如纸巾、酒精瓶)移走。营养学研究显示,锌元素能维持呼吸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建议通过食物补充——比如牡蛎、坚果都是富含锌的好选择。处理快递时要戴手套,外包装用有效氯含量500mg/L的消毒液喷洒后,静置30分钟再拆开。
三个常见误区,你中了吗?
公众对病毒和防护的认知,常犯三个错误:第一,觉得“变异就会变毒”。其实自然选择下,87%的随机突变会让病毒适应性下降(也就是“变弱”),只有少数突变会让病毒更易传播或更毒;第二,认为“消毒液越浓越好”。比如95%的酒精,会让病毒表面蛋白快速凝固,形成一层“保护层”,反而杀不死病毒,75%的酒精才是黄金浓度;第三,用紫外线直接照皮肤消毒。人体皮肤能承受的紫外线强度,只有灭活病毒所需剂量的1/50,直接照射会损伤皮肤细胞,甚至可能引发癌变。
总的来说,RNA病毒虽然容易突变,但突变不是“越变越坏”;日常防护的关键是“科学”——用对酒精浓度、戴对口罩、正确消毒;还要避开误区,别信那些没根据的说法。只要遵循科学规律,就能有效防范病毒,保护自己和身边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