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报告里看到“瘤”字,别先自己吓自己。人体有200多种良性肿瘤,这些“假恶人”和恶性肿瘤根本不一样——不会到处转移,也不会往周围组织里钻。不同类型的良性肿瘤,在组织来源、生长特点和表现上都有自己的规律。
脂肪瘤:皮下最常见的“小软块”
脂肪瘤是软组织里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成熟脂肪细胞堆在一起形成。典型的脂肪瘤是皮下能推动的软肿块,边界清楚,一般2-3厘米大,脖子后面、肩膀背、大腿外侧最常长。据观察,约15%的成年人会有单发或多发的脂肪瘤。如果肿块长得快(6个月内直径超2厘米)、疼或者压着周围难受,得做MRI排查是不是脂肪肉瘤。
皮脂腺囊肿:毛囊堵出来的“小疙瘩”
它是皮脂腺导管堵了之后形成的潴留性囊肿,典型特征有三个:表面能看到毛囊开口;里面是乳白色的脂质颗粒;容易继发感染,变成红肿的结节。大概7%的人一辈子会得皮脂腺囊肿。如果一年感染2次以上、影响美观或者直径超3厘米,建议切干净囊壁,这样复发率不到5%。
子宫平滑肌瘤:女性常见的“子宫小肿块”
30岁以上女性里,40%-70%都可能长子宫平滑肌瘤。按生长位置分三种:浆膜下肌瘤(往子宫外长)、肌壁间肌瘤(嵌在子宫肌层里)、粘膜下肌瘤(突向宫腔)。直径≤5厘米且没症状的,定期观察就行;如果月经太多导致贫血、压着膀胱老想尿,或者怀不上孩子,得做MRI看看肌瘤的位置和大小,再选子宫动脉栓塞、腹腔镜剔除之类的治疗方法。
甲状腺腺瘤:甲状腺里的“常见结节”
甲状腺腺瘤占甲状腺结节的5%-10%,超声下有这些特征:等回声或高回声的结节,周围有完整的“声晕”,没有微钙化、纵横比大于1这些恶性信号。建议每6-12个月做次超声,看看有没有长大。如果结节长大超过50%,或者压得吞咽困难,得做细针穿刺活检(FNA)排除恶性。
肝血管瘤:肝脏里的“海绵状血管团”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病理上是海绵状扩张的血管窦,做CT增强扫描会有“快进慢出”的特点。直径<5厘米的,恶变风险不到0.1%,不用特意处理。但要警惕三种情况:直径超10厘米的巨大血管瘤;长在肝包膜下;短时间内长得很快。符合手术条件的,得找肝胆外科医生评估,选血管瘤剥除或者肝叶切除之类的手术。
其实发现体表或内脏有肿块,不妨用“四步评估法”先初步判断:
- 看生长速度:良性肿瘤一年一般长不到0.5厘米;
- 摸表面特征:良性的大多表面光滑、边界清楚;
- 有没有疼:多数良性肿瘤不会自己疼;
- 做影像检查:超声能区分囊实性,CT/MRI能明确血供情况。
要强调的是,任何疑似肿瘤的情况都得让专科医生诊断。自己挤皮脂腺囊肿可能让里面的东西扩散,热敷会加重肿瘤局部血供,这些行为都别试。如果偶然摸到肿块,建议记下来发现时间、长得快不快、有没有伴随症状,给医生评估做参考。
最后再提醒:不管是体检发现还是自己摸到的“瘤”,都别慌——先找医生,专业判断才是最靠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