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颈椎病患者会发现,早上起床时头晕特别明显,这背后和颈椎的结构特点、晨起时的身体变化密切相关。颈椎是连接头和躯干的“桥梁”,既要支撑约5公斤重的头部,内部还藏着给大脑供血的椎动脉,以及调节身体反应的交感神经网。当颈椎出现退行性病变(比如长骨刺、椎间盘突出),这些关键结构会受影响,而晨起时的体位变化、神经敏感状态等,会让头晕症状更突出。
椎动脉受压:大脑供血“卡壳”了
椎动脉是给脑干、小脑供血的重要血管,它从颈椎的骨头孔里穿过。如果颈椎长了骨刺(骨赘)或椎间盘突出,会直接压迫椎动脉;早上起床时翻身、猛地坐起等体位变化,会进一步加重这种压迫。研究发现,颈椎屈伸动作会让椎动脉血流速度忽快忽慢,导致脑干、小脑的供血不稳定——这两个部位负责平衡和协调,一旦供血不足,人就会觉得晕。
交感神经“闹脾气”:血管跟着“抽筋”
颈椎病变还会刺激交感神经异常“放电”。这种异常信号会传到血管平滑肌上,导致椎-基底动脉(给大脑供血的另一支重要血管)痉挛收缩。晨起时,神经因长时间静止处于敏感状态,这种痉挛会更明显。医生观察到,这种神经-血管反应会打乱负责平衡的前庭系统,让人产生“像在运动中”的眩晕感,比如明明没动,却觉得周围在转。
肌肉“累坏了”:枕头没选对惹的祸
枕头高度不合适是常见诱因。枕头太高会让颈椎持续处于过度前屈状态,脖子后的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得一直用力维持姿势,超过了肌肉的生理耐受范围。研究显示,这种状态持续6小时以上(比如睡一晚),肌肉里会堆积代谢废物(如乳酸),刺激神经末梢,进而引发牵涉性头晕。因此要选贴合颈椎自然弧度的枕头,维持颈椎正常的前凸状态,别让肌肉“熬夜加班”。
先评估再干预:别自己瞎对付
如果晨起头晕频繁发作,建议先记录症状——比如一周晕几次、每次持续多久、有没有特定动作(如翻身、猛地坐起)诱发。去医院检查时,医生可能会做颈椎功能评估,比如用动态影像看椎动脉血流,或用肌电图查肌肉紧张度。治疗需个体化:物理治疗中的牵引能拉宽颈椎间隙,减轻椎动脉压迫;热疗可缓解肌肉痉挛。若头晕持续不缓解,可能需要查前庭功能(平衡功能)或颈椎三维影像,明确结构问题。
日常这样做:把头晕“挡在门外”
- 睡对姿势:仰睡时在膝盖下垫枕,维持脊柱自然曲度;侧睡时保持颈椎中立,别歪着脖子。用可调节高度的颈椎枕,让颈椎保持30-45度自然前凸。
- 慢慢起床:醒来先躺5分钟,做缓慢的颈部活动——比如慢慢抬头看天花板、放松肩膀下沉,避免突然坐起引发体位性眩晕。
- 环境要“友好”:浴室铺防滑垫防跌倒;洗漱用可调节高度的镜子,避免颈部过度前屈;工作时屏幕与视线平齐,减少低头时间。
- 练强脖子肌肉:每天做3组抗阻训练,比如趴在床上交替抬头挺胸(类似小燕飞),每组10次;再练夹肩胛骨(双手向后夹,保持5秒),每组15次。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改善血液循环。
- 盯紧姿势:用可穿戴设备监测颈部角度,低头超过45度就提醒抬头。每工作1小时,做5分钟颈部放松——比如缓慢侧屈脖子、顺时针/逆时针转圈(动作要慢)。
最后要注意:如果突发剧烈眩晕伴呕吐、视觉异常(如看东西模糊)、手脚无力,需立即就医排除急性脑血管事件(如中风);若头晕持续超过2周,一定要做前庭功能评估和颈椎三维影像检查,明确病理程度再针对性治疗。其实,颈椎病引起的晨起头晕,只要找对原因、做好日常管理,大部分能缓解——关键是要重视颈椎的“感受”,别让它“累”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