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问过:每天用手机会不会得脑瘤?这个问题一直是全球医学界讨论的焦点。从2000年智能手机普及开始,很多国家的科研机构就一直在跟踪研究,目前最新的环境健康研究结论是:没有足够证据说明正常用手机会直接导致脑瘤,但有些特殊情况还是要注意防护。
脑瘤主要和哪些因素有关?
脑瘤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有明确科学依据的诱因主要有这几个:
- 遗传因素:大概5%的脑瘤和先天基因突变有关,比如神经纤维瘤病这类遗传疾病;
- 电离辐射:像医用放射线这类电离辐射,致癌风险比手机的射频辐射高1万倍以上;
- 化学污染物:苯并芘、亚硝胺这些工业污染物,已经被证实会对神经造成伤害;
- 慢性脑部感染:反复的脑部感染可能会让细胞异常生长;
- 手机辐射的争议:手机辐射是“非电离射频辐射”,能量强度只有微波炉的1%,目前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它会致癌。
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把射频辐射归为“2B类致癌物”,意思是目前对人类致癌的证据还不够充分,实际风险比那些明确的致癌物(比如烟草、石棉)低很多。
研究数据说了什么?
很多大规模研究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 国际上的Interphone研究显示,就算每天用手机超过30分钟,脑瘤的发病率也没有明显差别;
- 长期跟踪还发现,常用手机的那一侧大脑,肿瘤发生率反而有轻微下降,但这种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也就是不是真的因为用手机导致的);
- 针对儿童的研究也没发现额外风险,但还是建议控制使用时间,主要是为了保护眼睛(比如预防近视)。
2022年有篇整合了全球51项研究的系统综述,明确说排除了其他干扰因素(比如遗传、接触其他致癌物)后,手机使用和脑瘤没有明显关联。不过要注意,这个结论不包括极端情况——比如长期近距离接触很强的电磁场(比如贴着手机基站用手机)。
更该关注的手机健康问题
其实大家不用盯着“脑瘤”过度恐慌,更应该关注手机对身体的实际影响,做好这些防护:
- 保护听力:长时间戴耳机听超过60分贝的声音(比如手机音量开太大),可能会损伤听力,导致耳鸣、听力下降;
- 保护眼睛:用“20-20-20”护眼法——每看20分钟屏幕,看20英尺(约6米)外的东西20秒,预防眼睛干涩、疲劳;
- 保护颈椎:把手机屏幕调整到和视线平齐的高度,别总低头看,避免脖子肌肉拉伤;
- 特殊场景关手机:在医院、飞机上要关掉手机,避免干扰医疗设备或飞行信号;
- 充电安全:充电时别用手机,别让电池太热,一定要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充电器。
这些误区别再信了
很多人对手机辐射有误解,澄清几个常见错误:
- 防辐射贴能防辐射? 其实这类贴画只会挡住手机信号,反而可能让手机被迫加大发射功率,辐射没减少反而可能变多;
- 蓝牙耳机更安全? 蓝牙耳机的辐射和手机差不多,没必要为了“防辐射”特意用蓝牙;
- 儿童手机辐射更小? 所有电子设备都有基础的电磁辐射,儿童手机也不例外,区别主要是功能简单,不是辐射更小。
身体出现这些信号要警惕
虽然手机不会直接导致脑瘤,但如果出现以下症状,一定要尽快去医院检查——可能是神经系统出了问题:
- 一直单侧头痛,还伴随视力变化(比如看东西模糊、重影);
- 突然抽风(癫痫发作),或者某个身体部位出现无力、麻木;
- 记忆力、反应力越来越差,比如记不住最近的事、说话变慢;
- 走路不稳、说话不清楚。
不过要说明的是,90%以上的头痛都是良性的(比如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现在的CT、MRI等检查能准确查出原因,不用一头痛就怕得脑瘤。
总的来说,目前没有足够证据证明正常使用手机会增加脑瘤风险,大家不用过度恐慌。更重要的是关注手机对听力、视力、颈椎的实际影响,纠正错误认知,同时留意身体的警示信号——真有问题,早检查早治疗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