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躺下来突然天旋地转,或者早上起床脖子僵得转不动,其实这些可能都是颈椎在“求救”。颈椎像一根“灵活的柱子”,支撑着头的重量,又要跟着我们低头看手机、久坐工作,要是睡觉或日常用得不对,很容易“闹毛病”。想要护好颈椎,关键得从“日常细节”入手:睡对姿势、选对枕头、做好日常管理,还要警惕危险信号。
睡姿选对,颈椎不累
很多人不知道,睡姿不对是颈椎“累”的常见原因。仰卧时,在膝盖下方垫个薄枕,能让身体的力线更顺,就像把身体“放平”了,颈椎不用额外使劲;侧睡时要注意,得让耳垂、肩膀尖(肩峰)、大腿根外侧的骨头(股骨大转子)保持一条直线,就像给颈椎撑了个“隐形支架”,不让它歪着;要是习惯趴睡,可得注意——趴的时候颈椎会扭得厉害,就像给脖子里的椎动脉“打了个结”,容易头晕,不妨用U型枕托住脖子,让颈椎保持不歪的中立位。
枕头不是装饰品,高度藏着大学问
别把枕头当“摆设”,它可是颈椎的“睡前支撑”。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像张开的弓,枕头得刚好“填满”这个弧度才行。根据睡眠医学的建议,枕头高度大概是自己肩宽的1/5到1/4,软硬程度要适中——按下去3秒能慢慢弹回来就刚好。比如记忆棉材质的枕头,能分散脖子的压力,但要记得定期换,不然用久了会变硬,起不到支撑作用。教大家一个简单的测试方法:平躺时,后脑勺和后背的肩胛骨要同时碰到枕头,侧面看下巴稍微抬一点,和胸骨上方的连线大概成15度角,这就是适合颈椎的“黄金姿势”。
日常管理要“动”“静”结合
现代人低头看手机、久坐工作的时间太长,是颈椎病越来越年轻的主要原因。给大家一个“1小时法则”:每工作1小时,花3分钟做个“护颈小套餐”——先做5次耸肩,让肩膀上的肌肉“醒过来”;再用指尖从耳后骨头(乳突)往下到肩膀尖画圈按摩,放松脖子两侧的肌肉;最后对着镜子用下巴写“米”字,要写得尽量大、尽量工整,让颈椎慢慢活动开。有研究发现,连续6周每天做颈部肌肉训练,能让椎动脉的血流变快,头晕发作的次数明显减少,相当于给颈椎“充了电”。
警惕这些危险信号
要是出现这几种情况,一定要赶紧去医院:1. 头晕的同时,胳膊还放射性疼或者握东西没力气;2. 早上起床时后脖子(枕部)疼得厉害;3. 短时间内突然走不稳、平衡变差。这些可能是椎间盘突出或脊髓被压到的信号,不能大意。建议中年以上的人定期做颈椎的片子检查,早发现椎管狭窄之类的问题,才能早处理。
颈椎的健康不是靠“治”出来的,而是靠“养”出来的。选对睡姿让它“休息好”,用对枕头让它“支撑好”,每天花几分钟护颈让它“活动开”,再留意危险信号“早发现”,就能让颈椎少受委屈。毕竟,脖子舒服了,睡也香,动也灵,生活才能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