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身体发出疼痛警报时,常用的两类镇痛药会通过不同方式“拦截”疼痛信号——传统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选择性COX-2抑制剂,它们原理不同,但都能帮我们缓解不适。
疼痛的“信号拦截术”:两类镇痛药的不同原理
传统NSAIDs能抑制身体里的环氧化酶(分为COX-1和COX-2两种),减少一种叫前列腺素的炎症物质产生——前列腺素是引发疼痛、红肿的“导火索”,抑制它就能从根源阻断炎症性疼痛。而选择性COX-2抑制剂更“精准”,主要针对COX-2这个靶点,既能控制炎症镇痛,又比传统NSAIDs更少影响胃黏膜,降低胃肠道副作用的风险。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互补,给疼痛管理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疼的类型不一样,选药策略大不同
急性疼痛(比如运动扭到、突发损伤):这种疼来得快、痛得烈,需要快速缓解。选择性COX-2抑制剂更适合,它镇痛时间长,能有效压制损伤部位的炎症,还能减轻肿胀。不过效果因人而异,得结合个人情况评估。
慢性疼痛(比如关节退行性病变、长期腰腿疼):这种疼持续时间长,传统NSAIDs的“持续抑制”特性更适用,能稳定控制炎症。但要注意,光吃药不够,得配合热敷、理疗这些物理治疗,才能保持稳定的镇痛效果;长期用的话,还要关注药物在身体里的代谢情况。
用药安全:3个风险要提前避开
胃肠道怕“伤”:传统NSAIDs可能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容易引发胃痛、胃灼热。如果必须长期吃,可能需要加用保护胃的药;长期使用者要定期注意有没有胃痛、黑便这些情况,40岁以上还要关注胃酸变化。
心血管要“盯”:选择性COX-2抑制剂要注意潜在的血栓风险,吃的时候要常测血压,平时适量运动、控盐控糖,能帮着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肝肾要“护”:两类药都要经过肝脏代谢,长期吃的人要定期查肝功能(比如每季度做一次),通过检查能早发现肝损伤的苗头。
个性化用药:4步选对适合你的药
- 先看疼的性质:急性损伤(比如扭到脚)优先选选择性COX-2抑制剂;慢性劳损(比如老关节炎)选传统NSAIDs。
- 再看身体状况:有胃炎、胃溃疡史的,别轻易吃传统NSAIDs;有高血压、心梗史等心血管高危的人,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要谨慎。
- 吃药有讲究:餐后半小时吃能减少胃刺激;整片吞服别嚼碎,才能保持药效稳定。
- 联合用药要避“雷”:别和抗凝药(比如阿司匹林)一起用;要是需要换着吃不同的NSAIDs,得隔够时间(比如至少间隔4-6小时)。
医患沟通:问对3个问题,用对药
想让用药更科学,和医生沟通时要重点讲3件事:
- “我的疼是每天固定时间犯?还是疼起来越来越厉害?有没有什么规律?”
- “我有胃炎/高血压/糖尿病这些老毛病,会不会影响吃药?”
- “我吃了药有没有觉得胃难受、头晕?要不要记下来给您看?”
医生一般会建议第一次吃药后48小时内评估效果,用“疼痛评分表”(比如0到10分,0不疼、10最疼)跟踪变化。自己也可以写“用药日志”,记清楚什么时候吃的、疼减了多少、有没有副作用(比如胃痛、头疼),这些细节能帮医生调整方案。
智慧用药新趋势:基因帮你“精准选药”
现在研究发现,每个人对NSAIDs的代谢能力不一样,这和基因有关——比如CYP2C9、COX-2基因的变异,会影响药物在身体里的吸收、代谢速度。通过检测这些基因,能提前知道“哪种药更适合你”,避免严重的不良反应(比如严重肝损伤、胃出血)。现在有些医院已经开展了这类基因筛查,帮着做个性化用药指导。
疼痛用药不是“随便吃片止疼药”,得结合疼的类型、身体状况、用药安全来选。不管选哪种药,都要和医生沟通,记好用药日志,才能既缓解疼痛,又把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