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跟腱损伤高发期!中老年人必知的预防与急救方案

作者:
2025-09-18 08:45:15阅读时长3分钟1391字
跟腱损伤高发期!中老年人必知的预防与急救方案
骨科运动医学科康复医学科跟腱损伤肌腱断裂运动创伤运动医学急性处理康复训练运动防护物理治疗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装备选择

内容摘要

通过解析跟腱损伤的发病机制、应急处理原则及现代康复理念,结合运动医学最新研究提供科学应对方案,帮助运动爱好者掌握损伤预防与恢复的关键技巧,降低运动风险并提升运动表现。

跟腱是人体最大的肌腱,连接着小腿后侧的三头肌和脚跟的跟骨,日常走路、跑跳都离不开它——尤其是垂直起跳时,跟腱承受的压力能达到体重的6-8倍。这种“超极限”负荷让运动人群成了跟腱损伤的高发群体,最新研究发现,40岁以上人群的损伤率会明显升高。

损伤机制的三大诱因

  1. 力量失衡:小腿后侧肌群和前侧肌群的力量如果差距过大(比如后侧力量是前侧的1.5倍以上),跟腱容易因过度代偿出现劳损。建议通过专业肌力测试提前评估风险。
  2. 温度影响:肌腱的弹性会随温度变化——身体没热开时,肌腱延展性差,容易受伤。运动前一定要充分热身(比如动态拉伸、慢跑)让身体热起来;寒冷环境下训练,还要多增加10-15分钟准备活动。
  3. 年龄因素:30岁后,肌腱里的胶原纤维会慢慢流失,弹性和韧性下降,40岁以上人群的跟腱损伤风险会显著增加。

现代医学将跟腱损伤分为三级:一级是轻度,仅肌腱有微小撕裂,疼痛局限在跟腱部位,能独立行走;二级是中度,部分肌腱纤维断裂,会出现明显肿胀、瘀青,走路需要拐杖或支具辅助;三级是重度,肌腱完全断裂,单脚踮脚尖(提踵试验)会呈阳性,必须通过手术修复。

损伤警示信号: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要警惕跟腱损伤:突然听到“啪”的断裂声,伴随跟腱部位剧烈疼痛;足跟后方摸起来有凹陷;单脚踮脚尖无法坚持3秒;跳跃高度明显比之前低。

急性期处理要点

  1. 升级版P.R.I.C.E原则:这是急性期的核心处理方法——保护(立刻用踝关节固定支具,避免脚负重)、休息(至少停止运动48小时,持续活动会延长恢复期)、冰敷(采用“敷20分钟+歇10分钟”的循环,能有效控制炎症)、加压(用弹力绷带从脚向小腿梯度包扎,帮助消肿)、抬高(将患肢抬至比心脏高20厘米左右,促进血液回流)。
  2. 影像学检查:超声能快速评估肌腱是否完整;核磁共振对肌腱损伤的诊断更准确;X线主要用于排除跟骨骨折等骨性损伤。

根据最新临床指南:

科学康复方案: 康复需按阶段循序渐进:

  1. 急性期(0-2周):在保护性支具下做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比如绷紧小腿肌肉保持5秒,放松重复);
  2. 亚急性期(3-4周):开始渐进抗阻训练,负荷从体重的20%开始(比如用弹力带辅助踮脚尖);
  3. 本体感觉恢复期(5-8周):通过平衡板、单脚站立等训练,恢复踝关节的控制能力;
  4. 功能性训练期(9-12周):从慢走、踮脚等基础动作,逐步过渡到日常运动(比如慢跑、上下楼梯);
  5. 运动专项恢复期(13-16周):根据个人运动习惯定制计划(比如运动员练跳跃、变向,普通人恢复打球、跑步等爱好)。

最新康复技术: 目前还有一些辅助康复的新技术,比如超声引导下的精准注射治疗、冲击波联合细胞治疗,以及生物力学监测设备(能实时反馈训练强度),帮助更科学地恢复。

预防损伤策略

  1. 运动准备:运动前先做动态拉伸(比如勾脚、转脚踝)和踝泵练习(脚往上勾再往下踩),热身至心率上升、身体微微发热;选择落差合适的运动鞋(鞋底有一定缓冲,别穿太硬或磨损严重的鞋)。
  2. 力量训练:每周练3次单腿提踵(单脚站在台阶上,慢慢踮起再放下),重点练离心收缩(放下脚跟时放慢速度),增强肌腱的耐受力;同时练核心稳定性(比如平板支撑),提升身体整体控制能力。
  3. 环境与负荷管理:低温天运动要多热身10分钟;避免在过硬的场地(比如水泥地)做大量跳跃动作;监控单日垂直起跳次数,别让跟腱过度疲劳。

跟腱是支撑我们日常活动的“关键纽带”,虽然损伤常见,但只要做好预防、及时处理、科学康复,大多数人都能恢复正常功能。尤其是40岁以上的朋友,更要留意肌腱的养护——毕竟,保护好跟腱,才能继续享受跑跳的快乐。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