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体重总掉或难增?消化吸收障碍三大元凶与改善方法!

作者:家医大健康
2025-09-26 09:19:59阅读时长4分钟1690字
体重总掉或难增?消化吸收障碍三大元凶与改善方法!
消化内科营养科吸收不良综合征胰液分泌不足胆汁缺乏乳糜泻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营养吸收障碍体重异常维生素缺乏肠道健康营养支持消化酶替代菌群失调临床诊断

内容摘要

导致营养吸收障碍的三大核心机制,阐述吸收不良综合征的临床诊断路径与规范化干预方案,为体重异常人群提供科学就医指导和营养改善建议

生活中不少人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体重一直掉,或者怎么吃都长不胖,除了基础代谢的差异,消化系统出问题是很重要的原因。其中,“吸收不良综合征”是消化系统常见的问题之一,它涉及消化、吸收的多个环节,得靠多个科室一起诊断和治疗。

营养吸收不好的三个主要原因

我们吃进去的营养要被身体吸收,得经过“消化-转运-吸收”三个关键步骤,不管哪一步出问题,营养都会白白流失。有研究显示,大概5%的体重异常(掉秤或长不胖)的人,其实是吸收出了问题。

1. 消化“工具”不够用了
胰腺分泌的胰酶、肝脏分泌的胆汁酸,是分解营养的“关键工具”。如果胰腺分泌的胰液比正常少20%,脂肪的分解效率会直接下降40%;胆汁酸不够的话,胆固醇和维生素A、D、E、K这些脂溶性维生素就没法形成“微小胶束”(一种能帮营养物质进入肠道细胞的结构),吸收率会掉60%以上。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脂肪泻”——大便里有没消化的脂肪,看着油乎乎的,做粪便检查能看到脂肪滴。

2. 吸收的“阵地”被破坏
小肠黏膜上的“绒毛”是吸收营养的核心结构,正常情况下每平方厘米有差不多200根绒毛,加起来总吸收面积能有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小操场)。比如乳糜泻患者,因为对小麦里的麸质(一种蛋白质)过敏,免疫系统会攻击小肠绒毛,让绒毛变矮甚至消失。做高分辨率肠镜能看到,这类患者的绒毛从正常的500微米(大概半毫米)缩到150微米以下,吸收面积少了70%,还会伴随杯状细胞(分泌黏液的细胞)变多、淋巴细胞(免疫细胞)浸润。

3. 肠道里的细菌“乱了”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简称SIBO),就是小肠里的细菌太多了(每毫升超过10万个)。这些多余的细菌会搞破坏:分解胆汁酸让脂肪没法吸收;消耗维生素B12导致身体悄悄缺这种维生素;它们的代谢产物还会破坏肠黏膜的保护屏障。数据显示,SIBO患者的脂肪吸收率比正常人低30%,还会有碳水化合物吸收不好的问题。

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吸收不良?

如果出现这三个核心症状——体重6个月以上没增加甚至下降、每周至少3次腹泻、大便油乎乎的(脂肪泻),就得去医院做系统检查了:

诊断流程

  1. 先筛一筛:查粪便弹性蛋白酶-1,如果结果低于200μg/g,可能是胰腺分泌胰液的功能不好;
  2. 找“凶手”位置:做氢呼气试验,诊断SIBO的准确性不错——100个SIBO患者里能查出85个,100个没病的人里能排除80个;
  3. 确诊“实锤”:做小肠活检,如果绒毛高度低于250微米,再加上血液里tTG抗体(提示麸质过敏)阳性,就能确诊乳糜泻了。

还要排除这些情况

吸收不良怎么治?

治疗得靠消化科和营养科一起指导,关键是“治原因+补营养+长期管”:

1. 治根本原因

2. 补够营养

3. 长期管好自己

治完能好吗?要注意什么?

只要规范治疗,80%的患者3-6个月就能明显好转——体重慢慢上来,腹泻减少,吸收功能改善。但要记住这几点:

总的来说,吸收不良综合征虽然涉及多个环节,但只要及时找医生,通过“诊断-治疗-随访”的体系,就能改善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如果有体重一直掉、长期腹泻、大便油乎乎的情况,别拖着,赶紧去消化科看看!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