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一种因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关系密切。据流行病学数据,我国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达13.3%,差不多每8个人里就有1个有痛风风险。它的发展很“隐蔽”,往往在没有明显症状时,代谢已经开始异常了。
痛风的发展有明显的阶段特点:
-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男性血尿酸浓度持续超过420μmol/L,这个阶段约70%患者没有关节症状;
-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期:典型表现是凌晨突然发作的单关节红肿热痛,80%的人第一次发作在大脚趾(第一跖趾关节),疼痛程度用常用的VAS疼痛评分常超过7分,相当于比一般疼痛剧烈很多;
- 间歇期:急性发作后关节症状完全缓解,持续时间因人而异;
- 慢性痛风石病变期:若未规范治疗,尿酸盐结晶会沉积形成痛风石,可能累及关节、肾脏等多个器官。
尿酸控制要遵循分层管理原则:普通患者需将血尿酸控制在360μmol/L以下(达标后持续维持);有痛风石或肾结石的患者,血尿酸要降到300μmol/L以下;急性发作期暂时不启动降尿酸治疗,等炎症控制后再逐步干预。需注意,降尿酸药物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诱发“溶晶反应”(尿酸盐结晶溶解时可能诱发疼痛发作)。
综合管理方案包含四大核心措施:
1. 饮食干预
每天嘌呤摄入量少于300mg(急性期少于150mg);优先选脱脂乳制品(每天300ml左右)、新鲜蔬果(每天500g);限制动物内脏、甲壳类海鲜(如虾蟹)、红肉(如猪肉、牛肉);禁止饮酒(尤其是啤酒)及含糖饮料。
2. 水分管理
每日总液体摄入超过2500ml(包括食物中的水分);维持晨尿尿量超过500ml、尿pH值在6.0以上;可适量喝苏打水辅助碱化尿液。
3. 体重控制
BMI(体重指数)维持在18.5-24.9之间;每减1kg体重,痛风风险下降7%(来自队列研究数据);腰围控制:男性<90cm,女性<85cm。
4. 运动处方
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运动强度控制在最大心率的50%-70%(最大心率一般为220减去年龄);避免剧烈运动诱发急性发作。
监测管理需遵循“三要”原则:
- 要查空腹静脉血(需禁食8小时);
- 要在晨间固定时间采样(方便个体纵向比较);
- 每3个月做关节超声(比X线更早发现尿酸盐沉积)。
若出现关节晨僵超过30分钟、夜间痛醒等症状,建议做双能CT检查。
痛风患者需警惕代谢综合征:
- 心血管风险:心肌梗死风险增加2倍,脑卒中风险提升1.5倍;
- 代谢异常:80%合并高血压,60%合并血脂异常;
- 肾脏损害:5%-25%会进展为慢性肾病。
预防复发的关键窗口期在急性发作后2-4周:
- 启动规范化降尿酸治疗可使复发风险降低60%;
- 建立“痛风日记”,记录每日饮食、运动量、关节症状变化;
- 定期随访:每3个月评估肾功能、肝功能、血尿酸水平。
总的来说,痛风虽然常见,但只要早了解它的发展规律,通过饮食、水分、体重、运动的综合管理,加上规范的尿酸控制和监测,就能有效减少发作、降低并发症风险。关键是要从日常小习惯做起——比如少喝含糖饮料、多走几步路、控制好体重,这些都能帮我们离痛风更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