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因为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晶体性关节炎,主要和尿酸产生太多或排不出去有关。当血尿酸超过420μmol/L的饱和值时,尿酸盐会结成晶体,沉在关节腔和周围组织里,激活身体的炎症反应开关(NLRP3炎症小体),引发急性发炎。最近研究还发现,肠道里产短链脂肪酸的细菌减少,可能会让嘌呤合成更活跃,加重痛风进展。
现在全球痛风患病率一直在攀升,还越来越年轻化。2023年《自然·风湿病学》的研究显示,全球患病率已达4.7%;中国大陆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患病率是2.9%,比2010年增长了83%。更值得关注的是,40岁以下的早发型痛风患者比例从12%升到了27%,这和代谢综合征(比如肥胖、高血压等)年轻化有明显关系。
七类高危人群的特征解析
1. 常喝酒的人
酒精代谢会产生乳酸,乳酸会和尿酸“抢”排泄通道,让肾小管排尿酸的能力下降30%-40%。研究显示,每天喝超过25克酒精(大概相当于1两白酒或2瓶啤酒),得痛风的风险是不喝的2.5倍。不同酒类的影响不一样,啤酒里嘌呤多,还会促进身体自身产生更多嘌呤,比其他酒类更伤。
2. 有代谢综合征的人
BMI≥28的肥胖者,血尿酸比正常体重的人平均高80μmol/L。内脏脂肪多了会引发慢性炎症,炎症因子(比如肿瘤坏死因子-α)增多,抑制胰岛素帮助肾小管排尿酸的作用。临床研究证实,腰臀比每增加0.1,痛风发病风险就上升18%,肚子大的人更要注意。
3. 用某些药物的人
有些药物会影响尿酸水平,比如噻嗪类利尿剂,会让肾小管把更多尿酸重新吸回血液里,血尿酸能升高60-80μmol/L。不过也有好消息,有些新型降压药比如氯沙坦,能帮着排尿酸——它通过抑制肾脏里的URAT1转运蛋白实现,适合同时有高血压和痛风的人。
4. 作息乱、熬夜多的人
睡眠不足的实验发现,连续3天每天睡不到6小时,次黄嘌呤脱氢酶的活性会涨23%,让嘌呤分解得更多。临床观察也显示,每周熬夜超过3次的人,尿酸比作息规律的人高15%。建议尽量在22点到凌晨2点之间睡觉,这是身体修复的关键期,能帮肝脏更好地代谢尿酸。
5. 有家族遗传史的人
全基因组研究找到了好几个和痛风有关的基因,比如带HLA-B*5801基因的人,得痛风的风险是普通人的4.2倍。如果有2个以上直系亲属(比如父母、兄弟姐妹)得痛风,50岁前发病的概率能达到65%。这类人建议从25岁开始定期查尿酸,早做预警。
6. 饮食结构失衡的人
吃进去的嘌呤越多,身体产生的尿酸就越多。动物内脏、浓肉汤这些高嘌呤食物,一天吃下来能让尿酸多产生200-300μmol/L。烹饪方式也有影响,炖煮比煎炸能少释放40%的嘌呤。最新膳食指南建议,每天吃的嘌呤不超过300mg,大概相当于100克瘦肉的量。
7. 喝水少的人
喝水太少会导致慢性轻度脱水,尿酸的清除率会下降30%。临床研究证实,每天尿量保持在2000ml以上,能有效降低尿酸饱和结晶的风险。建议早上空腹喝300ml温水,稀释晚上浓缩的血液尿酸。
高危人群的分级防控策略
有上述危险因素的人,建议建立分级预防体系:普通高危人群每半年查一次血尿酸,有遗传易感的人最好缩短到每季度查。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比如每天喝300ml低脂乳制品,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如果血尿酸持续超过480μmol/L,需要启动药物干预。急性发作期要避免剧烈运动和极端饮食控制,防止诱发痛风石溶解综合征。
总之,痛风是一种和代谢、生活方式、遗传密切相关的疾病。了解自己是不是高危人群,早做预防(比如定期监测尿酸、调整生活习惯),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减少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