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胃癌每年新发病例超过40万,但早期发现率还不到30%。想要防控这场“隐形危机”,得抓住三个关键:识别高危人群、留意早期信号、做好规范筛查。根据最新的《中国胃癌防治指南》,通过科学干预,能把胃癌发生风险降低60%以上。
五类重点人群要警惕
- 40岁以上的人:40岁后胃癌发病率突然升高,男性风险是女性的2倍。从流行病学数据看,40-60岁的发病率增长特别快。
- 高发地区的居民:东部沿海和西北地区的发病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0%,这和当地爱吃高盐、熏制食物,以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高有关。
-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这种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感染者得胃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7-10倍。它会引发“慢性炎症→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的癌变过程,这已经被很多研究证实。
- 有胃病史的人: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癌前病变的人,风险会增加15%-25%;如果同时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风险会更高。
- 有家族遗传史的人:如果一级亲属(比如父母、兄弟姐妹)得了胃癌,遗传风险会高2-3倍;有CDH1基因突变的人,要特别注意遗传性弥漫型胃癌的风险。
胃部报警的五大信号
早期胃癌像“静默杀手”,80%的患者初期症状和普通胃病差不多,但这些细节要警惕:
1. 餐后的异常信号
- 饱胀感持续超过2小时:这是因为肿瘤侵犯胃壁,导致胃的伸缩能力下降;
- 吃完东西后剑突下(胸口下方)有灼热感:可能是肿瘤影响了胃和食管的连接处;
- 吃一点就饱(20分钟内就觉得饱了):是因为胃容量变小,或者迷走神经反射出了问题;
- 这些症状每周出现3次以上,而且越来越频繁:要小心是肿瘤进展导致胃动力变差。
2. 体重异常下降
- 3个月内没刻意减肥却瘦了超过4公斤:这是肿瘤代谢产物引起的消耗性表现;
- BMI(体重指数)下降超过1.5:说明身体代谢出了问题;
- 腰围每个月缩小超过1cm:是腹部脂肪被消耗的早期信号。
3. 消化道出血的信号
- 拉黑便超过2天:说明每天出血量超过50ml;
- 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要连续查3次确认是不是持续出血;
- 同时有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这是因为血红蛋白低于100g/L,身体组织缺氧了。
4. 特殊的消化症状组合
- 胸骨后有烧灼感还反酸:如果胃食管反流症状加重,可能是贲门(胃的入口)有肿瘤;
- 剑突下按压疼,吃完东西更疼:是肿瘤局部侵犯引起的疼痛;
- 恶心还伴随食物反流:可能是幽门(胃的出口)梗阻,或者胃窦有肿块的早期信号。
5. 全身性的异常表现
- 不明原因的乏力持续1个月:是慢性失血和肿瘤消耗身体导致的;
- 每周夜间盗汗3次以上:是肿瘤代谢产物引起的自主神经紊乱;
- 情绪波动时症状更严重:这是胃肠激素分泌异常和心理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
科学筛查的“三步法”
对于高危人群,建议用“三步筛查法”:
- 初筛:查血清胃蛋白酶原(PGI/PGII)的比值,能提示胃黏膜有没有萎缩。如果PGI低于70μg/L,而且比值小于3.0,要警惕萎缩性胃炎;
- 功能评估:查胃泌素17,能反映胃窦的功能。如果浓度异常升高,可能是胃体萎缩;降低的话,可能是胃窦萎缩;
- 影像精查:上消化道造影的准确率有85%,但胃镜还是“金标准”。现在研究发现,染色胃镜加上放大内镜,能把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提高到92%。
预防的四重防护
-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如果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要规范根除治疗,这样能把癌变风险降低65%,治疗后要复查确认有没有根除;
- 调整饮食:每天盐吃少于5g,腌制食品每个月吃不超过2次;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里面的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能保护胃黏膜;
- 改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别吃超过65℃的热食物(比如刚出锅的火锅、热粥);烟草里的亚硝胺、酒精的代谢产物都是明确的致癌物;
- 合理用药:长期吃NSAIDs类药物(比如某些止痛药)的人,要配合用胃黏膜保护剂;质子泵抑制剂能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
动态监测要做好
建议高危人群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做这些监测:
- 每季度记饮食日志:重点看盐、亚硝酸盐和致癌物(比如熏制食品里的)吃了多少;
- 每半年做一次体成分分析:看看肌肉量、基础代谢率等营养指标,避免身体过度消耗;
- 每年查一次胃功能四项:包括胃蛋白酶原I/II、胃泌素17和幽门螺旋杆菌抗体;
- 每两年做一次胃镜:如果有癌前病变(比如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随访间隔要缩短到6-12个月。
特别提醒:如果消化道症状(比如胃痛、饱胀、黑便)持续超过2周,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做系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预后的关键——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能达到90%以上。40岁以上第一次出现胃病症状的人,不管症状轻还是重,都建议做个胃镜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