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30岁以下年轻人的胃癌发病率正在持续上升,而且肿瘤的恶性程度往往更高。临床观察还发现,约40%的年轻患者会把持续的消化道异常当成普通胃病,容易耽误病情。其实胃癌来的时候,可能会发出这些预警信号:
- 没有规律的上腹痛:上腹部隐隐作痛,没有固定发作时间,用普通抑酸药缓解效果超不过3个月;
- 消化不好:连续两周以上吃完东西就胀,慢慢变得不想吃东西,但没有明显的肚子疼;
- 不明原因的消瘦:半年内没刻意减肥却瘦了超过体重的5%,而且排除了甲亢等其他问题;
- 隐性出血:拉黑便,吃普通胃药也没用,要警惕可能是肿瘤引起的出血。
值得注意的是,约三分之一的早期胃癌患者会出现反酸、嗳气这类不典型症状,如果这些反应持续超过4周,最好去做全面的胃部检查。
早期胃癌症状识别的三个关键
现在的影像技术能发现很小的病灶,但临床还是常出现误诊,关键要抓住这三个鉴别点:
- 疼痛规律变了:原来的胃病疼痛有固定规律(比如胃溃疡是饭后痛),现在变成持续的钝痛或胀痛,没有规律;
- 症状组合:如果同时出现消化不好、体重下降、拉黑便这三个症状,要高度警惕——统计显示,早期胃癌患者中同时出现这三个症状的概率有68%;
- 遗传因素:如果直系亲属有消化道肿瘤病史(比如父母、兄弟姐妹得过胃癌),发病风险会比普通人高2-3倍。
还有个常见问题:近一半早期胃癌患者确诊前会自己随便吃抑酸药,这种行为平均耽误了5个多月才确诊,非常影响治疗效果。
预防胃癌的8个科学方法
先调整饮食
- 控制食物温度:吃的东西保持在10℃到55℃之间,别吃超过65℃的热东西(比如刚出锅的汤、烫茶),以免损伤胃黏膜;
- 换种烹饪方式:减少煎、炸、烤这类高温烹饪的次数,多用蒸、煮的方式,能减少杂环胺这类致癌物的产生;
- 防幽门螺杆菌:尽量分餐,用公筷——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重要诱因,分餐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再改生活习惯
- 睡好觉:尽量23点前睡着,保证深度睡眠,这样胃黏膜才能在夜间正常修复;
- 多运动: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能提高胃肠道的免疫力,帮身体“监视”癌细胞;
- 减压力:长期焦虑会损伤胃黏膜,不妨试试正念冥想、深呼吸这类方法,缓解心理压力。
定期做专业防护
- 查幽门螺杆菌:25岁后建议做一次基础检测,如果阳性,规范治疗清除细菌能显著降低癌变风险;
- 补对营养:每天吃足够的新鲜蔬菜和水果,适量补充维生素C、β-胡萝卜素和硒元素,这些营养能帮助保护胃黏膜。
哪些人需要做胃癌筛查?
30岁以上,如果有下面这些情况,建议启动筛查:
- 连续6个月以上消化不好(比如胀、反酸);
- 每周喝酒超过100克(相当于50度白酒约4两);
- 每天抽10支以上烟;
- 直系亲属有胃癌病史。
推荐的筛查方案:
- 胃镜精查:普通人群40岁开始每5年做一次;高危人群(比如有家族史、长期消化不好)缩短到每2年一次;
- 血清学检查:联合查胃蛋白酶原Ⅰ/Ⅱ的比值、胃泌素-17,能反映胃黏膜的状态;
- 幽门螺杆菌检测:用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这类非侵入性方法,定量检查有没有感染。
饮食上还要注意这两点
先避开风险食物:
- 少吃亚硝酸盐多的食物:别吃腌制不到20天的咸菜、泡菜(腌制时间短的亚硝酸盐含量高);
- 少吃盐:每天钠的摄入量不超过5克(相当于普通食盐约12克),高盐会损伤胃黏膜;
- 绝对不吃发霉的食物:发霉的粮食、坚果里可能有黄曲霉毒素,是强致癌物,哪怕挖掉发霉部分也不能吃。
再多吃保护性食物:
- 十字花科蔬菜:比如西兰花、圆白菜,里面的萝卜硫素能抗氧化,帮胃黏膜抵御损伤;
- 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金枪鱼,富含的ω-3脂肪酸能抗炎,减少胃里的炎症反应;
- 发酵乳:比如含有活性益生菌的酸奶,经常吃能保持胃里的菌群平衡,改善胃黏膜环境——研究发现,这和益生菌调节局部免疫力有关。
最后要提醒的是,胃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但只要多留意身体的异常信号,早识别、早检查、早干预,就能大大降低风险。平时做好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定期筛查,才能把胃癌挡在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