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检查是胃肠疾病早诊早治的重要手段,掌握它的指征、前后注意事项和技术进展,能帮我们更好守护消化道健康。
哪些情况需要做胃镜?
持续超过2周的上消化道不舒服,比如反复发作的上腹痛、反酸烧心、咽东西费劲、不明原因的黑便(这是消化道出血的信号)、体重明显下降,都是需要做胃镜的重要信号。另外,40岁以上第一次出现消化道症状的人,不管症状轻还是重,都建议尽早做内镜检查。值得一提的是,胃镜能取组织做活检——就是夹一点胃黏膜组织送到病理科化验,这是诊断胃癌前病变(比如萎缩性胃炎)和早期胃癌的关键,病理结果的准确率超过95%。
检查前要做好这些准备
检查前必须严格空腹8小时,这是保证医生能看清楚胃内情况的关键——如果胃里有食物残留,会挡住视野,漏看病变。如果选择做无痛胃镜(用静脉麻醉),当天一定要让家属陪着,因为麻醉后你会暂时没力气,需要有人帮你办理手续、扶你回家。还有一些细节要注意:穿宽松的衣服(比如T恤、运动裤),方便医生操作;把活动假牙、隐形眼镜摘下来,避免检查中不小心掉落进气管或胃里。医生会给咽喉部喷局部麻醉药,可能会有点短暂的“像有东西卡着”的异物感,但大多数人都能耐受。另外,最近3个月如果有过心肌梗死、脑卒中这类心脑血管事件,一定要提前告诉医生,方便评估你能不能耐受检查。
检查后怎么护理?
检查结束后,得在观察区休息30到60分钟,等麻醉完全消退了再离开医院——不然可能会头晕、站不稳。建议2小时后先试着喝一点温水,如果没有呛咳的反应(麻醉可能会暂时影响吞咽功能),再慢慢过渡到正常饮食:先吃软一点的粥、面条,第二天再恢复米饭、蔬菜之类的普通食物。如果检查时取了活检,前24小时要吃温凉的流质食物(比如温凉的小米粥、藕粉),别吃太热、太硬或者辛辣的东西(比如火锅、坚果),避免刺激活检的创面导致出血。检查后可能会有点咽喉部干痒或疼痛,用淡盐水漱口能缓解,一般2-3天就会自行消失,不用太担心。特别要注意的是,检查后24小时内不能开车、操作重型机械(比如挖掘机),也别做高空作业——麻醉药效可能还没完全代谢,反应会变慢,容易出危险。
特殊人群要重点评估风险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胃镜,有些情况需要医生仔细判断:比如有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像重度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做胃镜可能会加重心脏或呼吸负担;消化道急性大出血还没稳住(比如正在吐鲜血、血压很低),这时做胃镜风险很高;食管或胃严重狭窄(比如晚期食管癌导致管子堵了),内镜根本进不去;凝血功能不好(比如INR超过1.5,也就是止血能力差),可能会导致活检后出血不止。这些情况属于“相对禁忌”,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权衡“做检查能带来的好处”和“可能的风险”,再决定要不要做。另外,检查前会常规查乙肝、丙肝、HIV等传染病,既能保护你(避免交叉感染),也能防止病菌通过胃镜传播给其他人。
胃镜技术越来越“友好”了
现在的胃镜早不是以前“又粗又难受”的样子了:传统胃镜直径约10毫米,现在有了5-6毫米的超细胃镜,插进喉咙时的异物感轻了很多;经鼻胃镜技术更贴心——不用从口腔插,而是从鼻子慢慢伸进去,90%以上的人不用麻醉也能耐受清醒检查,避免了麻醉的风险(比如对麻药过敏)。还有“放大+染色”的高级技术:放大内镜能把胃黏膜放大80到110倍,加上电子染色(比如窄带成像NBI),连0.5厘米以下的微小病变(比如早期胃癌的小溃疡)都能多检出30%-40%,再也不会“漏看”小问题。如果有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这类癌前病变,医生可能会建议你每6到12个月定期做胃镜监测,防止病变变成胃癌。
消化道健康和全身状态息息相关,比如长期胃痛可能会影响睡眠、吃饭,进而拖垮免疫力。正确认识胃镜检查的价值,掌握它的指征和前后注意事项,能帮我们更早发现胃肠问题。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2-3年做一次胃镜筛查,如果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比如父母、兄弟姐妹得过胃癌),要缩短到每年一次——早筛查才能早干预,把胃癌消灭在“早期”。如果持续胃肠不舒服超过2周,千万别抱着“忍忍就好”的心态,及时去医院做检查,胃镜是守护消化系统健康的关键防线。还要提醒的是,虽然胃镜是微创操作,但也有0.1%-0.3%的并发症风险(比如出血、穿孔、心律失常),所以术前要认真听医生讲解风险,签知情同意书,配合完成心电图、血常规等检查——毕竟安全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