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核心原因是冠状动脉里长了粥样硬化斑块——这种满是脂肪的斑块,一旦表面的纤维层破裂,就会触发血小板扎堆和凝血反应,形成血栓把血管堵住。要对付心梗,得先明白它的危险因素,发作时争分夺秒救,术后好好管理,还要学会预防复发,另外千万别漏掉那些“不典型”的症状。
血管堵塞的原因和危险因素
心梗不是突然发生的,通常是以下5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血压老高:长期高血压会像水流冲水管一样,机械性损伤血管内壁;
- 血糖老高:高血糖会让身体里累积有害的糖基化物质,伤害血管;
- 坏胆固醇(LDL-C)高:坏胆固醇会偷偷沉积在血管壁里,慢慢形成斑块;
- 肚子大(中心性肥胖):腰粗肚子大的人,身体会一直有慢性炎症,加速斑块生长;
- 抽烟喝酒:烟里的尼古丁、酒的代谢物会直接伤害血管内壁,让斑块更容易破。
急性期:胸痛发作要抢“时间窗”
胸痛是心梗最典型的信号,这时候最关键的是赶紧打通堵塞的血管(再灌注治疗),晚一分钟,心肌就多坏死一点:
- 发病3小时内做溶栓治疗,堵塞的血管重新通的概率能达到80%;
- 溶栓得用溶解血栓的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和抗凝药一起用;
- 治疗期间要监测凝血功能和心肌酶,防止出现出血等问题。
临床数据显示,每延迟30分钟做再灌注治疗,患者在医院里的死亡率会增加7.5%。特别提醒:溶栓有严格的要求,普通人绝对不能自己乱用药!
支架术后:3点管理防“再堵”
放了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不是一劳永逸,得做好3件事防复发:
- 按时吃药:遵医嘱用抗血小板、降脂、控制心率的药物,不能随便停;
- 慢慢康复:术后6周内别干重活(比如搬重物、剧烈运动),循序渐进恢复日常活动(比如散步、做家务);
- 定期复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每年都要查冠状动脉功能,看看支架有没有问题。
研究显示,规范做好这3点,支架内再狭窄的概率能控制在5%以下,还能大大降低新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二级预防:5招守住“心血管防线”
不管有没有得过心梗,要预防复发或第一次发作,得抓好5大核心措施:
- 吃对饭:试试DASH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奶,少吃盐(每天别超过6克,相当于一啤酒瓶盖)、肥肉、油炸食品;
- 动起来: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运动时心率保持在(220-年龄)的60%到80%之间(比如50岁的人,心率控制在102-136次/分钟);
- 调心情:用正念训练(比如冥想、深呼吸、听舒缓的音乐)减轻压力,研究显示能降低25%的心血管事件复发风险;
- 睡好觉:如果有睡眠呼吸暂停(比如晚上打呼噜突然憋醒),一定要治,能减少40%的夜间心肌缺血事件;
- 防温差:气温突然变化超过10℃时(比如秋天突然降温),别做剧烈户外活动,出门戴帽子、围巾,保暖很重要。
特别提示:心绞痛发作时,立刻把硝酸甘油含在舌下,5分钟没缓解可以再用一次,要是还没好,赶紧打120。硝酸甘油要放在避光的地方保存,开封后每6个月换一次,不然会失效。
警惕非典型症状:别漏了“沉默的心梗”
不是所有心梗都像电视剧里那样“捂胸口倒下去”,以下症状也要高度警惕:
- 一直胃疼、恶心吐,以为是胃病,其实可能是心梗;
- 左臂疼得厉害,还喘不上气;
- 没原因的特别累,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还出冷汗;
- 下巴或牙疼,同时心跳乱(比如心慌、心跳快)。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约30%女性心梗患者第一次发作时,表现的是这些不典型症状。如果这些症状持续20分钟以上,千万别拖延,赶紧打120或去急诊!
心梗虽然危险,但并不可怕——早知道危险因素,早识别症状,发作时争分夺秒救,术后长期管好自己,就能把风险降到最低。说到底,心血管健康的关键就一个字:“早”——早重视、早行动、早求助,才能守住我们的“生命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