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脏供血不足时,会通过神经信号给大脑“发警报”。这些由交感神经传递的缺血信号,被大脑“翻译”后,可能表现为身体不同部位的疼痛——这就是冠心病的重要警示:心绞痛。虽然典型表现是胸骨后有压迫感,但约30%的病例会出现“异位疼痛”,让人防不胜防。
心脏的痛最擅长“声东击西”,除了胸前区,颈部、下颌、上腹部等地方都可能成为“替身”。比如约15%的患者第一次发作时是上腹痛,常被当成胃病;还有8%会出现牙痛,40%的人先去了口腔科。特别要警惕的是,吞咽时如果有灼烧感或紧缩感,可能是心脏在发出求救信号。
警惕“冒牌货”:五类疼痛需特别注意
- 餐后不适:饱餐后半小时出现胸闷、气短,可能是心脏供血不够了。这种和吃饭相关的不适,往往意味着冠状动脉有狭窄。
- 牙科“顽疾”:反复单侧牙痛,尤其是口腔检查没毛病时,要小心“心源性牙痛”——这种痛通常还会放射到左肩。
- 咽喉异物感:像鱼刺卡喉一样的持续灼痛,要是还伴随呼吸急促,可能是心脏神经反射的特殊信号。
- 胃部“假象”:胸口下方(剑突下)的烧灼样痛,吃胃药没用还冒冷汗,得考虑心脏问题——糖尿病人更常见这种情况。
- 颈部紧束感:喉咙发紧、呼吸不畅的压迫感,常被当成颈椎病,但要是还伴随心跳异常,得赶紧重视。
疼痛特征的“七步鉴别法”
掌握疼痛的特点是判断的关键:
- 位置:典型位置是胸骨中下段,大概手掌能覆盖的范围;放射痛常出现在左臂内侧、脖子前面。
- 持续时间:发作时痛会慢慢加重,3-15分钟能缓解。超过20分钟要考虑心肌梗死的可能。
- 诱发因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是常见诱因,但安静的时候也可能发作。
- 缓解方式:停止活动后几分钟缓解是典型表现,含服硝酸甘油能缩短发作时间。
- 疼痛性质:主要是压迫感、紧缩感,患者常常用握拳表示痛的范围,而不是用手指精准指出来。
- 伴随症状:如果还有冒冷汗、头晕、恶心这些症状,更可能是心脏问题引起的痛。
- 体位影响:发作时不想平躺,坐起来或站起来会舒服点,这种体位偏好对诊断很有帮助。
特殊人群的“静默警报”
老人和糖尿病人可能会出现“无痛性心肌缺血”,表现成这些样子:
- 不明原因的乏力
- 突然呼吸困难
- 恶心呕吐
- 心跳异常
- 血压忽高忽低 这些不典型的症状常被忽略,但出现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会高3倍。
科学应对的“三步走”策略
- 症状记录:详细记下痛的时间、持续多久、什么情况诱发的、怎么缓解的,给医生诊断做参考。
- 危险分层:出现这些情况要立刻去医院:发作越来越频繁、痛的时间变长、安静时也发作、痛的时候意识模糊。
- 检查选择:建议40岁以上的人,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抽烟的,出现可疑症状时优先做这些检查:动态心电图监测、冠脉CT血管造影、心脏生物标志物检测。
预防重于泰山
如果已经确诊冠心病,日常要做好这些: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规律做有氧运动(要听医生的);保持情绪稳定;定期复查;随身携带急救药(要医生开处方)。
心血管疾病是“沉默的杀手”,但身体会提前“发信号”。当出现不明原因的胸口不舒服或其他部位的痛时,务必在24小时内完成心血管评估。记住:疼痛持续超过20分钟,请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科学认识这些疼痛信号,就是守护生命的重要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