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口腔护理研究发现,选不对牙膏不仅可能破坏口腔里的菌群平衡,还会引发牙釉质损伤等连锁问题。接下来我们结合最新临床研究结果,给大家讲清楚常见六大类牙膏的作用原理和正确用法,还有特殊人群的选择要点、容易踩的认知误区。
含氟牙膏:防龋齿的科学基础
氟化物能在牙釉质表面形成一层氟磷灰石保护层,帮牙齿抵抗龋齿,不过浓度得符合国家标准。对成人来说,含氟0.11%-0.15%的牙膏防龋效果最好。小朋友用的时候要注意:4-6岁的孩子挤米粒大小就行,得在家长监督下刷牙,刷完含漱30秒——这样能让氟化物更好地接触牙齿。但要小心用多了,可能会得氟斑牙(牙齿表面出现白斑)。
消炎牙膏:急性牙龈问题的短期用
含三氯生或者中药成分的消炎牙膏,对牙龈急性发炎(比如红肿、刷牙出血)有效果,但不能长期用。临床试验显示,连续用28天会让口腔里的菌群多样性减少15%-20%(菌群乱了更容易出问题)。建议用“两周交替法”:牙龈发炎时用,之后换成基础清洁型牙膏,中间至少隔21天,让菌群恢复。另外要注意,三氯生可能会导致细菌耐药,别一直用。
脱敏牙膏:牙敏感的短期缓解法
如果吃冷热酸甜会酸、咬硬东西会疼(这是牙本质敏感),脱敏牙膏里的硝酸钾和氟化锶能阻断牙本质小管里的神经传导,缓解敏感。连续用4周,有效率能到78%,但对牙髓炎这类深层牙病没用(比如牙神经疼得睡不着,得去杀神经)。用的时候建议“指腹涂+竖刷”:先用指腹把脱敏牙膏重点抹在敏感的地方(比如牙颈部,就是牙齿和牙龈交界的位置),再用软毛牙刷竖着刷其他部位——别横着刷,不然会让牙龈更退缩,敏感更严重。
美白牙膏:只能去表面色素
美白牙膏里的水合硅石等温和磨料,是通过物理摩擦去掉牙齿表面的外源性色素(比如茶渍、烟渍、咖啡渍),但对四环素牙(小时候吃四环素导致牙齿发黄)、氟斑牙这类牙齿内部的着色没用。有些美白牙膏的RDA值(衡量牙釉质磨损的指标)超过250,长期用可能会让牙釉质出现小磨损(比如牙齿变敏感、表面不光滑)。建议选RDA值≤150的,搭配电动牙刷低频模式(每分钟少于3000次),能降低30%的磨损风险。
抗牙石牙膏:不让牙石长太快
抗牙石牙膏里的焦磷酸盐能“抓住”钙离子,不让牙石形成,但对已经变硬的牙结石(比如牙龈边上黄黄的、摸起来粗糙的硬块)没用——牙结石得靠洗牙去掉。规范用抗牙石牙膏的话,能让牙石再长出来的速度慢3-4个月。建议搭配牙线清洁牙缝里的菌斑(牙缝是牙石最容易长的地方),每半年做一次专业超声洁牙(一年不超过2次),这样能保持牙周健康。另外要注意,抗牙石牙膏别和含钙牙膏一起用,会互相抵消效果。
中草药牙膏:用对才安全
复方金银花、野菊花提取物的中草药牙膏,临床验证能让轻度口腔溃疡(比如嘴里长的小溃疡)愈合速度快30%,但有些成分要注意:麝香可能通过口腔黏膜吸收,影响孕妇和胎儿安全;银杏叶提取物会增强抗凝药(比如华法林)的效果,导致更容易出血。所以孕妇别用含麝香的中草药牙膏,吃华法林这类药的人,不能用含银杏的。
特殊人群怎么选牙膏?
- 戴牙套(正畸)的人:选低磨损的正畸专用牙膏(RDA<100),再用单束牙刷清洁托槽周围——托槽缝隙容易藏食物残渣,单束刷能刷到细节;
- 种了牙的人:别用含二氧化硅磨料的美白牙膏(会磨损种植体表面),推荐含氯己定的牙膏,能预防种植体周围发炎;
- 口干的人:优先选含木糖醇保湿配方的,比普通牙膏多刺激40%的唾液,缓解口干;
- 孕妇:避免香精多的牙膏,选没有SLS(月桂醇硫酸酯钠)的——SLS可能刺激口腔黏膜,孕妇更敏感。
容易踩的四大误区
- 泡沫多≠清洁好:高发泡剂(比如SLS)可能加剧牙龈刺激,有牙周病的人要选低泡配方——其实清洁效率和泡沫多少没关系;
- 天然≠安全:有款有机认证的牙膏因为抑菌能力不够,保质期内发霉的投诉率高达7.2%。天然成分安不安全,得经过微生物挑战测试(比如模拟恶劣环境看会不会发霉)才行;
- 功能多≠效果好:含氟牙膏和含钙牙膏一起用,会生成氟化钙沉淀,反而让防龋效果降低35%——别以为“双管齐下”更好;
- 挤得多≠刷得干净:成人推荐挤豌豆大小(约0.6克),孩子减半(米粒大小)。挤多了不仅不会更干净,还会增加氟摄入的风险(比如小朋友不小心吞牙膏)。
临床数据显示,规范选择牙膏能让龋齿发生率降低42%,牙龈炎缓解率提升55%。建议每3个月轮换不同功能的牙膏(比如这个月用含氟,下个月用基础清洁,再下个月用抗牙石),维持口腔菌群多样性。如果出现持续性牙齿敏感、牙龈反复出血或者口腔溃疡超过2周不好,别光靠牙膏自我治疗——得及时去看牙医,比如牙周探诊深度≥4毫米的话,需要专业的牙周治疗,才能解决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