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是常见的慢性肝病,要管好它,精准检测、规范治疗、日常护理和定期随访一个都不能少。
一、精准检测是乙肝管理的第一步
乙肝的检测主要看几个核心指标:首先是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检测,这是最基础的筛查方法,能直接判断有没有感染乙肝病毒,对那些没有明显症状的隐匿性感染特别有诊断意义。然后是乙肝DNA病毒载量检测,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做的,能准确反映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现在最新的检测方法灵敏度很高,每毫升血液里20-50拷贝的病毒都能查到。另外还要查肝功能,重点看ALT、AST这些转氨酶(反映肝细胞受损情况),以及胆红素的代谢情况(反映肝脏解毒能力);必要时结合凝血功能一起评估,才能更准确判断肝脏损伤的严重程度。
二、两类常用抗病毒药,适合不同人群
目前治疗乙肝主要用两大类药物:干扰素类和核苷(酸)类似物。聚乙二醇干扰素是干扰素的一种,既能调节身体免疫力,又能直接抑制病毒,属于“双重作用”;它的疗程固定(一般1年左右),但需要皮下注射,比较适合年轻、肝功能基础好、希望缩短疗程的患者。核苷(酸)类似物的特点是抑制病毒复制的效果很强,像恩替卡韦、替诺福韦这些药,耐药的概率不到2%;但需要长期服用,而且要定期监测肾功能(有些药物可能影响肾脏)。临床中,联合用药有时候比单吃一种药效果更好,但一定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不能自己随便加药。
三、日常管理:从细节降低肝病风险
乙肝患者的日常护理要做好“五件事”:第一,绝对不能喝酒——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会直接伤害肝细胞,哪怕少量饮酒也可能加重肝损伤;第二,睡够觉——每天至少睡7小时,让肝细胞有足够时间修复;第三,适量运动——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避免久坐,但不要做太剧烈的运动(比如快跑、重体力劳动);第四,吃对饭——多吃优质蛋白(鱼、鸡蛋、牛奶、豆制品)、新鲜蔬菜(比如西兰花、菠菜)、水果(比如苹果、橙子)和膳食纤维(粗粮、燕麦),少吃油腻、油炸、辛辣的食物;第五,定期复查——每3-6个月查一次病毒载量、肝功能、肝脏B超(或CT),有肝硬化风险的患者还要查甲胎蛋白(筛查肝癌)。
四、打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办法
预防乙肝最核心的措施就是接种乙肝疫苗。我国从1992年开始推行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接种,现在儿童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经从之前的10%以上降到了1%以下,效果非常明显。现在用的疫苗主要有两种:重组酵母疫苗和CHO细胞疫苗,基础免疫是打3针(出生24小时内打第一针,1个月后第二针,6个月后第三针)。打完基础针后,要查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的水平——如果低于100mIU/ml,说明抗体不够,建议打加强针;如果已经没有抗体了,需要重新接种。另外,像医护人员、血液透析患者、经常接触血液的工作人员这些“高风险人群”,要定期接受职业暴露防护培训,避免被感染。
五、研究在进步,功能性治愈有希望
现在科学家们的研究重点是“功能性治愈”乙肝——也就是让患者停止治疗后,体内检测不到乙肝病毒,肝功能正常,肝脏炎症消失。目前有几个方向的进展:比如针对乙肝病毒里的“cccDNA”(一种能长期留在肝细胞里的病毒基因,是乙肝慢性化的关键)的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在动物实验里成功“剪断”了这种基因;RNA干扰药物能分解病毒的mRNA(病毒复制的“模板”),减少病毒抗原的产生;衣壳抑制剂能阻止病毒外壳的组装,让病毒无法成熟释放。还有一些新型联合治疗方案,在临床试验里能明显降低病毒量,甚至让部分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但要用到临床上还需要更多研究验证。
面对乙肝这种慢性病,患者首先要保持科学的认知:规范治疗能控制病情——抗病毒药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放慢肝硬化、肝癌的进展;定期随访很重要——医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耐药或病情恶化;健康生活方式能降低风险——戒酒、睡够觉、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能减轻肝脏负担,降低并发症的概率。建议患者跟专科医生(感染科或肝病科)建立长期随访关系,不要因为“没症状”就停药或断诊;只要医患一起努力,就能把病情控制稳定,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
乙肝不是“绝症”,而是一种“可控制的慢性病”——科学管理,就能战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