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重要工具,自1982年投入使用以来,全球肝癌发病率下降了37%(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数据)。掌握正确的接种时间和策略,能大大提升预防效果,下面针对不同人群说明具体怎么接种。
一、新生儿怎么接种
新生儿要根据感染风险分情况处理:
- 普通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打第一针5μg的重组酵母疫苗(早产儿打10μg),之后在1个月、6个月大时打完剩下两针,完成基础免疫。
- 高危新生儿(父母有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出生12小时内要同时打100IU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1个月大时再打一次100IU的HBIG,然后按0-1-6月的时间完成疫苗接种。
特殊要注意:
- 出生体重不到2公斤的早产儿,不管父母有没有乙肝,都建议打10μg的疫苗;
- 宝宝8个月大时要查抗体水平,乙肝表面抗体(HBsAb)≥100mIU/ml才算有有效保护;
- 如果妈妈的乙肝e抗原(HBeAg)阳性,宝宝宫内感染的风险会升到5%-10%。
二、成人接种与抗体怎么管
抗体水平会随时间慢慢下降:
- 美国疾控中心(CDC)数据显示,接种10年后,47%的人抗体滴度会降到100mIU/ml以下;
- 50岁以上人群的抗体衰减速度比年轻人快2.3倍。
接种方案可以这么选:
- 第一次接种:按0-1-6月的时间打(选10μg或20μg的疫苗都可以);
- 高危人群(比如医护人员):用加速方案——0、7、21天各打一针,12个月后再加强一针;
- 加强接种:打完加强针1个月后复查,若HBsAb<100mIU/ml,可选择6针的加强方案(0-1-2-7-21-30天各打一针)。
监测建议:
- 医护人员每1-2年查一次抗体;
- 免疫缺陷者(如艾滋病患者)每6个月查一次;
- 抗体滴度超过500mIU/ml时,保护率能达到98%。
三、意外接触乙肝病毒怎么办
意外暴露后遵循“123原则”处理:
- 1小时内:赶紧用75%酒精冲洗接触的皮肤(黏膜用生理盐水冲);
- 24小时内:打200IU的HBIG,同时开始按0-1-6月的方案打疫苗;
- 3个月后:查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病毒DNA(HBV-DNA),确认免疫效果。
特殊人群处理:
- 已接种过疫苗且抗体滴度>100mIU/ml的,不用额外处理;
- 免疫抑制人群要打双倍剂量的HBIG(400IU);
- 不清楚暴露源是否有乙肝的,建议按阳性情况处理。
四、抗体监测的误区要纠正
2023年《柳叶刀》的研究显示:
- 抗体滴度100-500mIU/ml的,每2年查一次;
- 滴度<100mIU/ml的,要考虑加强接种;
- 记忆T细胞能提供长期免疫记忆,就算抗体消失,也不代表没有免疫力。
这些认知偏差要改:
- 加强针打太频繁,可能诱发自身免疫反应;
- 疫苗对乙肝病毒基因型变异株的防护效果会下降15%-20%;
- 常规查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HBsAb)就行,不用查全套乙肝标志物。
总之,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和肝癌的有效手段,不管是新生儿、成人还是高危人群,都要根据自身情况选对接种方案,定期监测抗体水平,纠正认知误区,才能真正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