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早上流鼻血,是不是很多人都遇到过?尤其是孩子和老人,更容易碰到这种情况。其实鼻子前端有个血管密集的区域,这里的血管本来就比较脆弱,再加上冬天的温差、干燥、血压波动等因素叠加,就容易出现出血的情况。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说说,清晨流鼻血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该怎么正确处理和预防。
清晨流鼻血,多半是这5个原因
- 温差太大,黏膜“扛不住”
冬天屋里关着门窗,空气又干又闷(湿度往往低于30%),一出门冷风直吹鼻子,黏膜一会儿被干热刺激、一会儿被冷空气收缩,反复折腾会让血管变脆,稍微有点摩擦就破了。 - 早上血压升高,血管“压力大”
人刚起床时,血压会生理性上升,老人更明显——65岁以上的人早上血压波动比白天大30%左右,血压一高,脆弱的血管就容易被“撑”破。 - 孩子爱抠鼻,血管“遭不住”
7-12岁的孩子总忍不住抠鼻子,平均每小时要碰15-20次,他们的鼻腔血管还没发育完全,表皮薄,一抠就容易把血管抠破。 - 过敏喷嚏太猛,血管“被震破”
冬天门窗关得严,屋里的过敏原(比如灰尘、螨虫)浓度升高,有人过敏就会使劲打喷嚏——喷嚏时鼻腔内的压力能达到100-150cmH₂O(差不多相当于压碎鸡蛋壳的力气),超过了毛细血管的承受极限,直接把血管震裂。 - 凝血功能低谷,止血“变困难”
凌晨4-6点,身体里帮助凝血的因子含量最低,这时候流鼻血,自己止住的概率比白天低40%,止血时间也会明显变长。
流鼻血时,别做这些错事儿!
很多人流鼻血会仰头,这其实超危险——仰头会让血往喉咙里流,容易呛到气管,甚至引起窒息。正确的止血方法是:
- 身体前倾45度,别仰头也别平躺;
- 用手指紧紧压住出血那侧的鼻翼(鼻子两侧软软的部位),持续压5分钟(别中途松开看有没有止住);
- 如果出血量超过半罐饮料(约200ml),或者压了10分钟还没止住,赶紧去医院!
反复流鼻血?这些信号要警惕
如果流鼻血有以下情况,千万别大意,一定要及时看医生:
- 一个月内流了3次以上;
- 一次流了20分钟还没停;
- 两边鼻子轮流出血;
- 流鼻血时还有黄色、绿色或者带血的分泌物。
医生一般会建议做鼻内窥镜(看清鼻腔内部情况)和血常规(查凝血功能)。另外,正在吃抗凝药的人,出血风险是普通人的5倍,一定要特别注意!
不同人群,这样预防最有效
孩子:重点防“干”和“抠”
- 睡前用棉签蘸点凡士林,轻轻涂在孩子的鼻腔内侧,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干痒;
- 教孩子单侧擤鼻法:按住一边鼻子,轻轻擤另一边,别两边一起使劲,避免震破血管;
- 卧室湿度保持在45%-55%,可以用加湿器或者放一盆水,别让空气太干。
老人:先控血压,再润鼻腔
- 早上起床后,先别急着洗脸,先量量血压——如果血压超过140/90mmHg,先休息半小时再活动;
- 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药店有卖专用的冲洗瓶),把鼻腔里的灰尘和干痂冲掉,保持黏膜湿润;
- 想做运动(比如晨跑),先找医生评估,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突然升高。
所有人都能用的“通用招”
- 办公室里养点水培植物(比如绿萝、铜钱草),既能装饰又能增加空气湿度;
- 出门戴口罩,尤其是冷风天,能挡住冷空气和灰尘,保护鼻腔的小环境;
- 多吃含维生素K的食物(比如菠菜、西兰花、紫甘蓝),维生素K能帮助身体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出血风险;
- 每年做一次鼻腔检查(比如鼻镜),早发现鼻炎、血管畸形等问题,早处理。
总的来说,清晨流鼻血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如果不注意预防和处理,也可能变成“麻烦事”。只要记住:调整环境湿度、改掉抠鼻习惯、关注血压和凝血情况,就能有效减少出血的可能。如果反复流或者止不住,一定要及时找医生——毕竟鼻子是我们呼吸的“第一道防线”,好好保护它,才能让呼吸更顺畅,生活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