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肘关节外侧总觉得酸酸的疼,提个东西都没力气,连拧毛巾、端杯子这样的日常动作都能引发疼痛——这可能是得了肱骨外上髁炎。它是前臂伸肌肌腱的慢性劳损病,长期重复用手腕的人比如办公族、爱打羽毛球/网球的人特别容易得,发病率能到15%-30%,已经成了这类人群的常见健康问题。
为啥会得这个病?
前臂的伸肌总腱就附着在肘关节外侧那个突出的骨头(医学上叫“肱骨外上髁”)前面,我们平时做手腕往上抬的动作(比如点鼠标、打网球挥拍),都会用到这块肌腱。如果反复做这个动作,肌腱会一点点积累微小损伤,时间长了就会退化,还会引发局部无菌性炎症——这就是肱骨外上髁炎的根源。80%以上的患者都是因为职业或习惯劳损,比如长时间握鼠标、频繁搬重物,或者打球拍时动作不对,导致肌腱“过度加班”,最后形成“越疼越不敢动,越不动肌腱越弱,越弱越容易疼”的恶性循环。
居家怎么护理?
- 先停下疼的动作,戴对护肘
急性期(疼得厉害的时候)赶紧停下会诱发疼痛的动作——比如用鼠标、搬重物、打球拍。可以戴个带压力垫的护肘,关键要戴对位置:让护肘的下缘正好对着最疼的地方,这样才能有效支撑肌腱。护肘别戴太久,最多2周,不然反而会让肌肉变弱。这段时间可以偶尔动动手指,比如握拳再松开,保持血液循环,别总僵着。 - 热敷帮肌腱“回血”
热敷能打通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肌腱修复。用40℃左右的热敷袋(别直接贴皮肤,不然容易烫伤),每次敷15分钟,一天敷3-4次就行,不用加任何药物——单纯热敷就能让局部代谢率提高23%,效果已经很好了。 - 试试物理因子治疗
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仪能缓解疼痛,用的时候把电极片贴在痛点周围2-3厘米的地方,呈对角线贴就行,操作很简单。像超声波、冲击波这些更深层的治疗得去医院做,家里要是想用类似设备,一定要选有医疗器械认证的,别买没资质的“网红产品”。
不疼了要练肌肉,避免复发
等疼痛减轻了,得慢慢练肌肉力量,不然肌腱还是“弱不禁风”,容易再疼:
- 离心收缩训练:拿个0.5-1.5kg的重物(比如小哑铃、装水的瓶子),缓慢往下放,重点感受前臂肌肉被拉长的感觉——这个动作能强化肌腱,是康复的关键。
- 本体感觉训练:站在平衡垫上练手腕的稳定性,每次保持平衡30秒算一组,练多了手腕能更稳,减少受伤概率。
- 改改发力习惯:学“腕肘一起发力”的正确方式——比如打羽毛球时别光用手腕甩,要带动肘关节一起动;用鼠标时别“勾着”手腕,要让手腕保持放松,避免单一关节过度受力。
什么时候得去医院?
要是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别耽误:
- 疼了8周还没好,或者越来越疼;
- 手指麻、握东西没力气(可能压到神经了);
- 晚上疼得睡不着觉。
医院能做超声引导下的精准注射、体外冲击波这些针对性治疗,别自己乱试什么“偏方”“按摩膏”,没科学依据的方法可能越试越糟。
怎么预防最有效?
其实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办公族和运动爱好者可以这样做:
办公族:每工作40分钟,停下来做2分钟小运动:
- 握握力球(一天3组,每组10次),放松前臂肌肉;
- 换个符合人体工学的垂直鼠标,减少手腕的弯曲;
- 调整显示器高度,让视线自然落在屏幕上方1/3的位置——别低着头用电脑,避免肩颈和手腕一起累。
运动爱好者:
- 选减震好的碳纤维球拍,减少对肘部的冲击;
- 羽毛球拍穿线别太紧,张力控制在20-24磅就行;
- 健身时注意姿势——比如举哑铃时别让手腕歪着,保持腕关节和肘关节在一条直线上,避免过度扭曲。
总之,肱骨外上髁炎不是什么“大病”,但疼起来真影响生活,主要是长期用腕不当累出来的。早期注意休息、热敷、正确护理就能缓解,要是疼得厉害或不见好一定要及时就医。平时做好预防,比如定时活动、正确用腕,就能让肘关节更“耐造”,远离这种“劳损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