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盛顿举行的2025年胃肠微生物组与健康全球峰会上,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Benoit Chassaing博士报告了一项突破性研究:采用低乳化剂饮食的克罗恩病患者出现症状改善的可能性是对照组的3倍。这项随机双盲试验纳入了154名病情轻度活动的英国患者,其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介于150-250之间,并均存在炎症标志物(粪钙卫蛋白≥150 µg/g或内镜/影像学证据)。
研究团队为参与者提供了定制化饮食方案,包括:含25%超市食品的乳化剂控制饮食、每日3次的特制零食(含或不含卡拉胶、羧甲基纤维素和聚山梨醇酯-80),以及配套的膳食指导APP和条形码扫描购物工具。结果显示,在意向治疗分析中,8周时干预组有49%患者实现CDAI评分降低70分以上(对照组为31%,P=0.019),每协议分析中干预组61%与对照组47%达到主要终点(P=0.018)。研究还观察到24周时干预组缓解率是对照组的2倍以上。
该研究追溯了乳化剂诱发慢性炎症的分子机制。十年前的动物模型显示,羧甲基纤维素和聚山梨醇酯-80会导致肠道微生物群侵入黏液层,改变菌群组成并引发慢性炎症。在新鲜研究(FRESH)中,11天的乳化剂摄入实验显示,部分健康受试者出现显著的微生物群多样性下降和黏液层侵袭现象,提示存在乳化剂敏感个体。研究团队开发的体外微生物群模型已能通过基线菌群预测个体敏感性。
伦敦国王学院营养科学系主任Kevin Whelan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还发现,携带粘附侵袭性大肠杆菌(AIEC)的克罗恩病患者,其菌群在接触乳化剂后会触发炎症信号通路。这项发现解释了为什么特定肠道菌群组合会使个体对乳化剂产生异常反应。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Ashwin Ananthakrishnan教授在评论中指出,该研究体现了流行病学、转化医学和临床干预的多维度交叉验证,为理解饮食与微生物组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范式。
值得关注的是,法国NutriNet-Sante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食品乳化剂暴露还与心血管疾病、癌症和2型糖尿病风险升高相关。与会专家建议,未来膳食研究应更关注超加工食品中添加剂的影响,而不仅仅是传统营养素如纤维和脂肪的摄入量。目前研究团队正在开发基于微生物组的个体化膳食评估工具,以帮助克罗恩病患者制定更精准的饮食方案。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