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B型利钠肽(BNP)和N末端前B型利钠肽(NT - proBNP)在临床上用于诊断和监测心力衰竭。然而,它们的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慢性肾病(CKD)患者中的影响尚不清楚。这项研究包括2014年至2015年间访问我院肾内科的1036名患者。在每个CKD阶段测量血浆BNP、NT - proBNP水平和BNP/NT - proBNP比值,并分析其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这项研究包括1036名处于1至5D期CKD的患者(CKD 1 - 2,n = 114;CKD 3,n = 256;CKD 4,n = 266;CKD 5,n = 298;CKD 5D,n = 102)。随着肾功能下降,血浆BNP和NT - proBNP水平以及NT - proBNP/BNP比值增加,BNP和NT - proBNP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减弱。尽管发现各种临床因素与这些参数显著相关,但多元分析显示男性性别、血红蛋白、磷酸盐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与血浆BNP和NT - proBNP水平显著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较高的NT - proBNP/BNP比值与CKD 4期和5期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增加显著相关。由于血浆BNP和NT - proBNP水平受CKD患者多种因素的影响,对这些参数的仔细解释至关重要。在晚期CKD患者中,NT - proBNP/BNP比值可能是CVD发展的有用预测因子。
引言:在慢性肾病(CKD)患者中,心血管疾病(CVD)是一个主要并发症。随着肾功能下降(以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降低为代表),CV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1]。即使在eGFR高于60 mL/min/1.73 m²的患者中,存在蛋白尿会使CVD死亡风险加倍,而无蛋白尿者则不会[2]。此外,仅有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CVD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比没有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高[3]。因此,考虑到CKD是CVD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有必要更加关注CKD患者中的CVD问题。CKD患者常见的CVD包括冠状动脉疾病(CAD)、外周动脉疾病、主动脉疾病、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HF)。据报道,HF是CKD患者中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4]。因此,预防CVD的发展至关重要。CKD与CVD的关系符合最近提出的“心肾综合症”概念[5,6,7]。在HF中,多个因素如激素和细胞因子水平升高、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内压力变化以及血管内血容量改变等,都可能进一步影响CKD的进展[5, 7]。
方法:研究设计和人群:这是一项回顾性观察研究,在单一中心进行,纳入了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访问我科的患者。其中,排除了以下标准的患者:肾移植接受者、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HF、严重感染、非CKD和临床数据不足。此外,之前没有CKD但出现短暂急性肾损伤的患者也被排除在外。总共纳入1036名患者,并根据eGFR和蛋白尿的存在情况按照CKD阶段分类如下:CKD 1和2期(≥60 mL/min/1.73 m²),3期(30–59 mL/min/1.73 m²),4期(15–29 mL/min/1.73 m²),5期(<15 mL/min/1.73 m²),5D期(透析)。从医疗记录中收集的信息包括糖尿病(DM)、CAD、慢性HF、心房颤动(AF)、其他CVD、高血压(HT)和高脂血症(HL)。
结果:患者特征:共有1036名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并按CKD阶段分为:CKD 1和2期(n = 114)、3期(n = 256)、4期(n = 266)、5期(n = 298)和5D期(n = 102)。患者特征见表1。平均年龄为62.8 ± 16.4岁,其中男性663人(64.0%)。此外,900名患者患有HT(86.9%),329名患者患有DM(31.8%)。在CKD 1-5期患者中,平均eGFR和蛋白尿水平分别为31.6 ± 23.2和2.0 ± 2.7。CKD 1和2期患者较年轻,HT患病率低于其他组别患者。随着肾功能下降,HF和CAD变得更加普遍,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血清磷和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上升。
讨论:本研究揭示了随着肾功能下降,BNP水平、NT - proBNP水平和NT - proBNP/BNP比值增加,尤其是在CKD 4期时NT - proBNP水平的变化尤为显著。此外,有趣的是,血红蛋白、磷和i - PTH水平与未接受透析的CKD患者的BNP水平、NT - proBNP水平和NT - proBNP/BNP比值显著相关。此外,Cox回归分析表明,仅高的NT - proBNP/BNP比值与CKD 4和5期患者的非致命CVD、CVD和MACE发生率显著增加相关。
结论:在CKD患者中,血浆BNP和NT - proBNP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谨慎解释。在晚期CKD患者中,NT - proBNP/BNP比值可能是CVD发展的有用预测因子。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