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项研究证实了氨溴索在帕金森病痴呆(PDD)患者中的安全性,表明其可以稳定神经精神症状,但未显示对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
由Stephen H. Pasternak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为期52周的II期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作为β-葡萄糖脑苷脂酶分子伴侣的氨溴索在PDD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然而,它对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未能得到验证。积极数据显示,该药物有助于稳定神经精神症状及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这是神经退化的标志物之一。
由于招募低剂量组患者存在困难,最终研究主要纳入高剂量组。研究人员将PD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以1:1的比例分别接受每日1050 mg高剂量氨溴索(n=22)或安慰剂(n=24),治疗周期为52周,并额外提供26周开放标签扩展治疗。总体而言,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子量表13(ADAS-Cog13)和临床总体印象变化量表(CGIC)这两个主要终点指标,在第26周和第52周均未显示出组间差异。
此外,次要结局也未见统计学上的组间差异,包括临床痴呆评定量表、帕金森病认知评定量表、连线测验(Trail Making Test)和斯特鲁普测试(Stroop test)等众多评估工具的结果。不过,总神经精神病学评定量表(NPI)评分出现趋势性变化(t = -1.86;P = 0.07)。安慰剂组从基线到第52周评分恶化,而氨溴索组则保持稳定。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携带GBA1基因突变的患者中,服用安慰剂的两名患者的NPI评分变化分别为0和+10分,而服用高剂量氨溴索的患者评分分别下降了-1、-8、-12和-15分。
这项研究旨在评估氨溴索的安全性、耐受性以及其减缓PDD认知障碍进展的潜力。氨溴索是一种非处方祛痰药,具有良好的安全记录。此前研究发现,它可通过高通量筛选被识别为一种GCase(β-葡萄糖脑苷脂酶)的药理分子伴侣,能够结合并增加GCase水平,并在溶酶体酸性环境中解离。此前动物实验已显示,氨溴索可提高GCase活性并降低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大脑中的α-突触核蛋白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PDD患者使用氨溴索后不良事件(AEs)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似。总体来看,8名服用氨溴索的患者(2名低剂量组,6名高剂量组)和3名服用安慰剂的患者(12.5%)因不良反应退出试验。在氨溴索组中,有7例住院情况被归类为严重不良事件。其中包括一名低剂量组患者因谵妄入院两次,其他还包括尿路感染(低剂量)、幻觉加重和反复跌倒(高剂量)、择期手术后感染(低剂量)、肌张力增高和幻觉加重(高剂量)以及严重腿部无力(高剂量)。
关于胃肠道疾病,12%的氨溴索组患者报告此类问题,而安慰剂组为5%。此外,安慰剂组的精神类不良事件发生率(23%)高于氨溴索组(16.6%),跌倒/受伤事件也是如此(29.7% vs 22.8%)。
血浆生物标志物分析共纳入15名高剂量氨溴索患者和20名安慰剂患者,所有人均提供了基线和第52周的样本。排除那些在试验结束前一个月内未服药或经历了临床上显著不良事件的患者(氨溴索组6人,安慰剂组3人)后,结果显示,安慰剂组在52周内GFAP水平从基线平均上升(135.07 pg/mL 至 167.90 pg/mL),而氨溴索组无明显变化(127.95 pg/mL 至 118.05 pg/mL)。
在第26周时,氨溴索组的GCase水平显著高于安慰剂组(12.45 ± 1.97 vs 8.50 ± 1.96 nmol/h/mg;91% CI,11.54–13.36 vs 7.65–9.34;P = 0.05),第52周时仍维持较高水平,但无统计学差异(11.45 ± 1.59 vs 8.59 ± 1.56 nmol/h/mg;95% CI,10.61–12.28 vs 7.86–9.31)。研究观察到个体间存在显著差异,包括基线水平。
Pasternak等人总结道:“本项随机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氨溴索在PDD患者中被认为是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药物达到了足够的血液浓度,并基于白细胞GCase活性升高证明了靶点激活效应。未来的研究应尝试减少研究人群的异质性,重点关注招募更多GBA1携带者,并考虑将GFAP作为PD临床试验中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参考文献
- Silveira CRA, Coleman KKL, Borron K, et al. Ambroxol as a treatment for Parkinson disease dementia: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Neurol. Published online June 30, 2025. doi:10.1001/jamaneurol.2025.1687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