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遇到脘腹胀满、大便稀烂的问题?
您是否感觉到头重如裹、身困重欲睡的感觉?
您是否肢体沉重、眼屎增多、舌苔厚腻?
您是否食欲不振、四肢水肿、湿疮疱疹?
如果您有这些症状,那就要当心了,有可能就是体内“湿气太重”!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副教授张大鹏医生表示,容易出现湿气重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外湿,雨水量多和外环境湿度打;二是与自身体内环境有关,如先天脾胃虚弱,日常生活饮食不节导致脾胃功能受损,都有可能造成体内湿气运化不畅,同时易受湿邪侵袭。
对于饮食不节制、有不良生活习惯而导致脾虚湿重的朋友,张大鹏医生建议,要保持三餐进食规律,进食时细嚼慢咽,不要过饱;还要避免过食雪糕等生冷、寒凉的食物,以及巧克力等过甜、黏腻的食物。
祛湿讲究辩证,推荐两款烫饮
中医讲求辨证论治,通过食疗调理祛湿需要分清寒湿还是湿热。寒湿通常表现为舌苔白腻,进食寒凉食物容易出现腹泻,相对容易调理;而湿热则表现为舌苔黄腻、口干、口苦,进食煎炸食物容易引起上火,出现口腔溃疡、大便干等情况,因此建议湿热人群日常烹饪采取蒸、煮的方式,少用煎、炸的方式。
湿热证:五花饮
选取鸡蛋花、木棉花、菊花、玫瑰花、金银花这五种花,对于湿热型的湿证有比较好的祛湿效果,但是注意不能长期饮用,毕竟五花饮性苦寒,本身对脾胃有一点损伤的作用,可以根据自己热的程度对金银花的用量进行加建,其他四种药材使用比例为1:1。若是介于寒湿和湿热之间,建议适量添加陈皮,可以起到醒胃健脾的作用。
寒湿证:四味汤
使用五指毛桃、茯苓、白术、陈皮,配合生姜、大枣煲排骨、瘦肉烫,五指毛桃可以起到补气的作用,又不上火,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五指毛桃有提高免疫力、治疗咳嗽,还可起到健脾、补益肺气的作用,而生姜又是调脾胃、祛湿,尤其是祛寒湿非常重要的药食同源的食材,一周煲3到5次都没有问题,可起到健脾祛湿的功效。
按摩、艾灸可以帮助祛湿
除了食疗以外,中医调理还有不少外治法可以祛湿,例如拔火罐可以通过复发促进局部血液虚幻,可祛除局部的湿气。张大鹏教授还介绍艾灸和按摩穴位的祛湿方法,适当艾灸、按摩足三里、丰隆、阴陵泉等穴位,也是可以达到健脾祛湿的目的。
另外,还有更加方便、易操作的养生方法,那就是饭后按揉腹部。张大鹏医生表示,饭后不宜躺下来或者坐着不动,这样会损伤脾胃,减少胃部蠕动,建议用手围着肚脐正时针和逆时针按揉,各15下,边按揉边走动,可以起到很好的消食健脾的功效。
(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