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是脑血管意外病的俗称,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灌注失常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
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及高经济负担等特点,已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
中国脑卒中终生总体发病风险为39.9%,位居世界第一,也是我国疾病致死的首位病因。
中国每年约有200万例的新发卒中患者,其中70%~80%的患者经治疗后仍存在肢体功能障碍,无法独立生活。
不同中风的康复时机
近年来,国内有学者认为脑卒中患者开始早期康复护理的最佳时间是在发病后的24小时内早期的康复方式主要包括主被动运动、床上翻身及良肢位摆放等当患者的病情不稳定时,则需将康复护理时间向后延长,可在其发病后的1~2周内进行。
从国内学者研究结果可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开始早期康复干预的时间最好是在脑卒中发病后1~3天内,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则在发病后3~5天内进行最合适。
但目前多数康复学者一致认为,只要脑卒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病情有所缓解,神经症状不再加重,即可开始进行早期康复。从而进行康复训练时应依据患者病情及最佳康复时间,以实现康复效果的最大化。
良肢摆放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及早地进行良肢位摆放将改善其肢体功能缺失、提高生活质量,是降低中风后致残率的有效方法[1]。
早期良肢位摆放是一种常见抑制痉挛出现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的暂时性治疗性体位,这种体位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痉挛姿势,降低肢体负担,保持关节稳定,防止痉挛的出现及加重。
因此,为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的良肢位摆放不仅能促进功能障碍肢体的康复,降低致残率,亦能减少患者的住院康复护理费,减轻患者及家庭的经济压力,提高其生存质量,以尽早回归家庭、社会,增加生存信心。
在中风的早期康复中,良肢位的摆放十分重要,如果肢体摆放不到位,则较容易发生肩手综合征等[2]。
李教授针对中风的康复提出了良肢位的摆放方式,在中风的早期康复过程中,采用如下体位有助于预防肩手综合征:将右侧上肢由内收的平放位屈曲外展、逐渐上抬,将手掌置于后枕部,再使外侧手掌从后枕部自然滑落,回复到初始位置。双下肢屈曲,将右侧下肢膝关节置于左侧膝关节上,使左侧下肢自然滑落。以上的上肢及下肢动作每次20分钟,每日3次。
良肢位的摆放
以该肢位摆放的方式有助于避免肩手综合征,若中风后6周内肌力如可恢复至3级以上,则后续康复锻炼及日常生活则能有较高的质量。
该方式综合良肢位的摆放以及关节的活动,防止肩关节粘连,抗痉挛、预防关节挛缩,适当增加肩关节活动度,为后期的康复打下一定基础。
早期的康复功能锻炼主要有床上被动运动,包括肩关节的屈曲及伸展运动,肩关节的内收和外展运动,肩关节的外旋转及内旋转运动,腕关节的屈曲及伸展、内外转运动,掌指关节屈伸运动,髋关节屈曲及伸展运动,踝,脚趾屈曲及伸展运动;还有步行主动运动,包括上肢主动运动(以健侧手握扶患手),下肢主动运动,头、颈及肩部主动运动,站位-坐位(椅上),上楼梯,下楼梯等。
针灸疗法
针刺处方穴位图
我院康复医学科根据现代康复评定理论,结合中医辨证施治,予以中风不同阶段的选穴治疗:
沿用“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上肢多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多取伸肌群穴位: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
采用拮抗肌针刺法。患者上肢多表现为肩的内收肌、肘部的屈肌、手旋前肌、掌屈肌肌张力增高,这时应重点取其拮抗肌部位的穴位如肩贞、天井、手三里、外关、阳池、中渚等;下肢多表现为股四头肌、比目鱼肌、屈拇屈趾长短肌的肌张力增高,应重点在上述肌肉的拮抗肌部位取穴,如居髎、承扶、殷门、足三里、绝骨、丘墟、足临泣等。
头皮针法是通过刺激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对中风(脑出血或脑梗塞)引起的偏瘫,其总有效率可达到90%以上,常选运动区(运动区上1/5,主治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感觉区(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足运感区(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分别向后引平行线于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共两条。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
在脑卒中具有“五高”特点的严峻形势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尤为重要。尽早进行康复治疗能有效防止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此外,中风后的康复训练是个长期的过程,得要坚持才行!
参考文献:
[1]strokesymptoms[EB/OL].https://www.verywellhealth.com/stroke-symptoms-4014442
[2]Karges J, Smallfied S。 A description of the outcomes, frequency, duration, and intensity of occupational, physical, and speech therapy in inpatient stroke rehabilitation [J]。 J Allied Health。 2009,38(1):E140。
(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