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多地海关在1月至5月期间连续截获多起违规携带“保健石”“能量石”等物品入境的情况。昆明长水机场查获的“能量塔”辐射值超本底值20倍,大连海关截获的“保健石”辐射超标468倍。这些被宣传具有“能量疗愈”“改善健康”等功效的产品,经检测含有钍 - 232、钡 - 133、镭 - 226等放射性核素,其中镭 - 226还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定的1类致癌物。专家明确指出,此类产品所谓的健康功效毫无科学依据,长期接触可能引发癌症、细胞损伤及免疫系统抑制等问题,尤其是对老人及家庭成员存在潜在风险。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保健石”安全性的高度关注,也暴露出市场监管与消费者认知方面的双重漏洞。
“保健石”危害大揭秘:分类与风险全知道
从海关查获的案例来看,问题产品主要分为三类。佩戴类如“能量石手链”“能量塔”,它们直接与皮肤接触,辐射会通过体表渗透进人体;装饰类像室内摆放的“保健石”,会长期释放辐射,污染居家环境;还有部分老人将产品既用于佩戴又用于装饰,从而面临双重暴露风险。 辐射危害可分为短期和长期风险。短期高剂量接触可能让人出现头痛、恶心、皮肤灼伤等急性症状;长期接触则会使放射性核素沉积在体内,诱发白血病、甲状腺癌等疾病,而且存在“累积效应”,接触时间越长,风险越大。同时,这类产品多通过网络或跨境渠道流通,商家利用“量子能量”“天然矿物”等概念误导消费者,并且产品还缺乏辐射检测标识与合格证明。
伪保健背后:原料、认知与监管的三重困境
部分“保健石”的原料来源不明,实际上是含放射性矿石的工业废料或低品位矿石,商家未进行安全检测就直接包装销售。商家还通过“能量场”“负离子”等伪科学概念混淆视听,甚至伪造检测报告,声称产品“有益健康”。 消费者方面,一是科学知识匮乏,公众对放射性核素危害认知不足,误以为“天然矿物 = 安全”;二是存在从众心理与信息茧房,社交平台传播的“成功案例”强化了他们的信任,却忽视了权威机构的警告。另外,现行法规对“保健石”等新兴产品缺乏明确界定,海关虽能拦截入境产品,但在流通环节仍存在监管漏洞。
破局之道:监管、消费与科普三管齐下
监管部门应采取强化措施,一方面建立产品清单,将含放射性物质的“保健石”纳入《禁止携带入境物品目录》,明确检测标准;另一方面实行溯源管理,要求商家提供辐射检测报告,并在产品显著位置标注风险提示。 消费者要掌握鉴别技巧,警惕“量子能量”“远红外线”等缺乏科学依据的宣传词,还可以使用便携式辐射检测仪(如盖革计数器)初步筛查可疑产品。如果已经购买了此类产品,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密封存放,联系环保部门或专业机构回收;若家庭成员出现异常症状(如持续乏力、皮疹),需及时就医并说明接触史。 科普教育也很重要,可通过社区讲座、短视频平台普及辐射危害知识,尤其针对老年群体。医疗机构可联合疾控中心开展“辐射安全进社区”活动,提供免费检测咨询。 此次“能量石”事件揭示了伪健康产品对公众健康的威胁,凸显了科学素养普及的紧迫性。消费者要树立“科学质疑”意识,对未经验证的“保健产品”保持警惕,监管部门需加速完善相关法规。读者若发现可疑产品,可拨打12360海关热线或联系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共同维护健康安全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