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心血管内科在黄梅天期间收治了十余名急性心梗患者,其中有两位体力劳动者的经历格外引人关注。45岁的木工杨先生在宿舍休息时突感胸闷,一开始没当回事,结果症状越来越严重;瓦工于先生发病当天突然心悸,回家休息一晚后症状加剧,两人到医院后均被确诊为急性心梗。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史益军强调“黄金120分钟”的重要性,提醒大家及时就医。黄梅天湿度大、气温闷热,此次事件与这样的湿热环境密切相关,下面就来解析黄梅天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黄梅天,心血管为何易“中招”?
- 湿热环境的“威力”:梅雨季节湿度高、气温闷热,会给人体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医学研究表明,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血压会升高,血液黏度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也随之加大。因为高温高湿会使血管扩张,心脏需要更大的负荷来维持血液循环,就像一辆汽车在重载下行驶,心脏的负担自然加重。
- 体力劳动者的“困境”:建筑工人等体力劳动者在黄梅天面临着特殊的风险。像杨先生和于先生,长时间的体力消耗、大量出汗导致电解质失衡,钾、钠等元素紊乱,同时脱水、睡眠不足等问题叠加,让心血管系统不堪重负。他们的高强度工作与发病直接相关,就像一根紧绷的弦,随时可能断裂。
- 症状识别的“陷阱”:很多患者会把胸闷、心悸当成普通疲劳,忽视了“不稳定性绞痛”这个危险信号。医生提醒,反复性胸痛非常严重,患者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必须紧急就医,否则很可能错过最佳救治时机。
急性心梗:这些信号要警惕!
- 症状大揭秘:急性心梗有典型和非典型症状。典型症状包括持续胸痛、压迫感、呼吸困难等;非典型症状如左臂麻木、冷汗、恶心等,很容易被忽视。对于体力劳动者来说,由于经常处于疲劳状态,这些症状更容易被掩盖。
- “黄金120分钟”的奥秘:从病理学角度来看,心肌细胞在缺血后数分钟内就会开始坏死,及时恢复血流能显著降低死亡率和损伤面积。史益军副主任分享的临床案例显示,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的损伤,就像一座房子,一旦部分结构损坏,修复起来就非常困难。
- 急救指南:一旦怀疑是急性心梗,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而不是自行处理。现场可以让患者保持静止,服用硝酸甘油要谨慎。家属或同事要协助记录症状起始时间,以便医生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体力劳动者,如何守护心血管健康?
- 工作环境与调整:用人单位在梅雨季要合理调整户外作业时间,避开高温时段,为劳动者提供通风休息区和含电解质的饮品,还要定期开展心血管健康筛查,就像给机器定期保养一样。
- 个人健康管理:劳动者自己也要做好健康管理,每日监测血压,及时补水补充电解质,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在饮食上,推荐低盐高钾饮食,如多吃香蕉、菠菜等。
- 社区与医疗联动:金山医院等医疗机构有急救绿色通道,社区可以开展心肺复苏培训,推广“胸痛中心”等快速救治网络的使用方法,让大家在关键时刻能得到及时的救助。 黄梅天心血管疾病高发,与湿热环境、体力劳动者的特殊风险等因素密切相关。大家一定要提高健康意识,关注身体预警信号,用人单位和社区也要加强健康保障措施。让我们一起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和科学应对症状,守护好心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