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025年的夏季持续高温,让中暑的风险大大增加。藿香正气水作为家庭常备药,在很多家庭的药箱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然而,公众对它的适用性存在不少认知偏差,部分患者因为误用,不但没缓解病情,反而让情况变得更糟。所以,正确认识藿香正气水的药物特性,已经成为当下十分紧迫的事情。
藿香正气水到底适用于啥情况?
藿香正气水是一种中药制剂,它由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广藿香油、紫苏油等10种药材组成。其核心功效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从中医理论来讲,它主要针对的是“阴暑”,也就是寒湿内蕴型中暑。比如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中暑,或者贪吃冷饮、受寒等场景。《中国药典》里明确指出,它的适应症包括腹痛腹泻、头身困重等寒湿症状。就像有的人从炎热的室外一下子进入温度很低的空调房,身体受到寒湿侵袭,出现了腹痛、浑身没力气等症状,这时候藿香正气水就可能派上用场。
藿香正气水用错后果多严重?
中暑其实分为“阳暑”和“阴暑”,它们的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阳暑”是由于长时间在高温下暴晒导致的,患者通常会出现头晕、倦怠、口渴、眼花、大汗、胸闷、心烦等症状,严重的还会血压下降、晕厥甚至意识障碍。而“阴暑”是在天气炎热时过度贪凉引起的,典型表现为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如果阳暑患者误用了藿香正气水,后果可能很严重。因为藿香正气水有温燥性,会加重体内的热象,导致高热、脱水情况恶化。曾经有一位户外工作者,在高温下暴晒中暑后,自行服用了藿香正气水,结果体温越来越高,脱水也更严重了。专家也警示过,藿香正气水不能和头孢类药物联用,否则会引发双硫仑反应。一旦出现双硫仑反应,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等典型症状。而且,藿香正气水里含有酒精成分,喝了之后开车会影响驾驶安全,就像酒驾一样,反应会变得迟钝。
中暑了到底该咋应对?
- 阴暑应急方案:如果确定是阴暑,可以按照说明书剂量服用藿香正气水,成人每次10ml,每日2次。同时,还可以配合物理保暖,比如加盖薄被,再喝一些姜茶。姜茶有驱寒的作用,能帮助缓解寒湿症状。
- 阳暑急救流程:如果是阳暑,首先要让患者尽快脱离高温环境,然后进行物理降温,比如用冷水擦拭颈部、腋窝等大动脉处。接着要给患者补充含电解质的饮料。如果情况严重,需要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WHO热射病处理指南里强调,严重情况下避免口服补液,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酒精过敏者、驾驶员、肝肾功能不全者不能使用藿香正气水。对于这些人群,可以选择替代药物,比如十滴水、仁丹。也可以采用一些非药物干预方法,比如佩戴中药香囊驱湿。
不同场景咋预防中暑?
- 家庭场景:可以准备一个“防暑物资包”,里面放上冰袋、便携风扇、口服补液盐等物品。家里空调温度设定在26 - 28℃比较合适,而且不要让空调风直吹人体。
- 户外工作者防护:户外工作者要掌握好劳作节奏,每小时补水100ml,每2小时到阴凉处休息一下。推荐饮用含0.2%氯化钠的运动饮料,这样能及时补充身体流失的盐分。
- 儿童与老人保护:一定不要把婴幼儿单独放在密闭的车内,这非常危险。老年人要注意监测血压变化,外出时建议穿戴UPF50 +的防晒衣,能有效阻挡紫外线。
这些中暑认知误区你有吗?
很多人认为“出汗越多解暑越快”,其实这是错误的。《环境医学》的研究数据表明,过度排汗会导致电解质紊乱,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还有人觉得“藿香正气水可预防中暑”,这也是传言。藿香正气水只是治疗药物,不是预防制剂。如果想增强耐热能力,可以每天补充100mg维生素C。 中暑防治需要结合病理分型、个体差异来制定方案。我们要建立“症状识别 - 药物适配 - 环境调控”的三重防御机制,通过理性认知来降低健康风险,安全应对极端天气的挑战。希望大家都能正确使用药物,做好防暑措施,度过一个健康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