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难耐,很多人喜欢通过吃冷饮、吹空调等方式来降温,然而,这种“贪凉”的做法可能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根据《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的理论,夏季其实更适合采用“以热制热”的中医养生理念来调养身体。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这种养生方法。
夏季体质特点与健康风险知多少?
外热内寒的生理机制
夏季人体阳气浮越于表,内脏相对虚寒。就像广东省中医院黄穗平医生用“地窖水井”来比喻,夏季人体就如同地窖,外部炎热,内部相对凉爽。但如果过度贪凉,比如洗冷水澡、大量吃冷饮,寒邪就容易入侵身体。寒邪入侵后,可能会引发脾胃虚寒,让人出现畏寒乏力、食欲减退等问题。很多人在夏季经常吃冷饮后,会感觉肠胃不舒服,就是寒邪影响了脾胃功能的表现。
现代生活方式的健康隐患
现代生活中,人们过度依赖空调,喜欢穿露脐装,这些习惯都为寒邪入侵提供了机会。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人体的毛孔处于收缩状态,寒邪容易从皮肤进入体内。露脐装让腹部暴露在外,寒邪也会乘虚而入。常见症状包括腹泻、关节痛等。解放军总医院张星医生提到“冬病夏治”,夏季驱寒对预防秋冬疾病复发非常重要。比如一些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炎的人,在夏季做好驱寒工作,能有效降低秋冬季节疾病发作的几率。
以热制热的科学原理与常见误区解析
核心机制解析
从血液循环与代谢调节的角度来看,热疗能够促进毛细血管扩张,帮助身体排汗散热。比如喝热茶,茶叶中的茶碱有利尿作用,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带走身体的一部分热量。山西省中医院郭丁丁药师做过温水洗澡实验,发现用与体温相近的温水洗澡,能让皮肤血管扩张,有利于机体散发热量,降温效果比冷水更好。冷水洗澡会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反而不利于散热。
误区澄清
很多人认为热养生会加重暑热,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以喝热茶为例,《本草纲目》记载茶能降火,热茶能刺激毛细血管舒张,使毛孔张开,促进汗腺分泌,通过“以热引热”的方式达到散热降温的目的。再如泡脚,用温热的水泡脚能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微微出汗,把体内的热气散发出来。但这里强调的是“温和刺激”,而不是高温暴晒,高温暴晒不仅不能养生,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8个养生法的科学拆解与操作指南
温水洗澡(35℃ - 37℃)
用35℃ - 37℃的温水洗澡,能使皮肤血管扩张,促进散热。而冷水洗澡会让皮肤血管收缩,不利于散热。调节水温时,可以先用手感受一下,水温以不烫手为宜。如果觉得水温不合适,可以通过添加热水或冷水来调节。
热茶散热法
夏季饮用淡绿茶更适合。茶叶中的茶碱利尿,能促进身体排出多余的水分和热量;茶多酚有抗氧化作用,能帮助身体抵御自由基的伤害。建议在饭后半小时左右饮用淡绿茶,不要喝太浓的茶,以免影响睡眠。
温性调料与热粥搭配
生姜、肉桂等食材含有温阳成分,夏季做菜时可以适当多放一些。比如做汤时放几片生姜,既能调味,又能温中散寒。羊肉、牛肉等热性肉类也可以适量食用,适合夏季手脚冰凉、气血不足的人。山西中医院肿瘤科赵沁芳护士推荐用艾草水40℃泡脚15分钟,艾草有温通经络的作用,能帮助阳气固摄。
晒背驱寒
晒背时要找到大椎穴至命门穴的位置。大椎穴在低头时,颈后最突出的骨头下方凹陷处;命门穴在第2腰椎下方凹陷处。晒背要避开正午时段,因为正午阳光强烈,容易晒伤皮肤。晒完背要及时补充水分,可以喝一杯温水。复旦大学王文君医生提醒,夏季不要穿露脐装,肚脐是腹部最薄弱的部位,容易让寒邪入侵。
运动与穿衣建议
夏季运动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式。晨间运动相对凉爽,比较适合,但要避免高强度日晒运动。推荐太极、慢跑等低强度运动方式,既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又不会让身体过于疲劳。穿衣方面,要遵循“不露腰腹”的原则,降低寒邪入侵的概率。尤其是在吹空调或风扇时,更要注意腹部保暖。
注意事项与人群适配
禁忌与适度原则
阴虚火旺者,比如容易上火、牙痛的人群,要避免晒背和喝热粥,以免加重上火症状。糖尿病患者在选择热粥时,要控制粥类的升糖指数,避免血糖升高。孕妇、心脏病患者在泡脚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水温,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平衡防暑与热养
在进行热养生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暑。要及时补充水分,避免中暑。可以将养生法与物理降温结合起来,比如在运动后适当吹风扇,但不要对着风口直吹。养生要循序渐进,比如泡脚,可以从每次1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时间。 “以热制热”的养生理念,能帮助我们在夏季调养阳气、驱散寒湿,但要根据自身的体质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在遵循中医智慧的同时,关注自己的身体反应,通过记录排汗量、睡眠质量等指标来监测养生效果,实现传统养生与现代健康管理的融合,让我们健康愉快地度过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