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视曝光了劣质“捏捏乐”玩具问题,为广大家长敲响了警钟。记者随机购买11款不同品牌和价位的“捏捏乐”送检,结果令人震惊:所有样品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均超标,部分还含有甲醛、甲苯等有害物质,9成产品存在小部件易脱落问题,且多数产品无厂家信息、执行标准等标识。这些“捏捏乐”看似可爱,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
劣质“捏捏乐”,健康危害知多少?
检测数据显示,这些“捏捏乐”中的甲醛、甲苯浓度严重超标,有的超标倍数甚至高达数倍。TVOC会对呼吸系统造成即时刺激,孩子接触后可能出现咳嗽、过敏等症状,长期接触更有致癌风险。由于儿童呼吸频率高、代谢快,其受到的危害比成年人更大。增塑剂如邻苯二甲酸酯,可通过皮肤接触或误食进入儿童体内,干扰内分泌系统。有研究表明,增塑剂暴露与儿童性早熟存在相关性。小部件易脱落问题也十分严重,某医院年接诊玩具误吞案例增长30%,3岁以下儿童因误吞小部件导致窒息的风险更高。而且这11款“捏捏乐”全是“三无产品”,与《玩具安全国家标准》要求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市场监管的薄弱。
劣质“捏捏乐”为何横行市场?
部分厂商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低价塑料原料,简化生产工艺,还故意规避环保和安全检测。线上平台对玩具资质审核不严,直播间里的“网红玩具”缺乏准入标准,大量问题产品得以在电商平台流通。一些家长误认为软胶玩具无毒,依赖“网红推荐”而非专业检测报告选购玩具,对化学危害认知严重不足。与欧盟REACH法规对玩具化学物质的严格限制相比,我国现行标准对TVOC、增塑剂等限值的更新滞后于市场产品迭代速度。
如何让孩子远离劣质“捏捏乐”?
监管部门应建立“线上+线下”双轨抽检机制,电商平台要强制公示玩具检测报告,对“三无产品”实施一键举报奖励制度。家长选购玩具时,可采用“气味测试法”,若玩具异味明显则不要购买;还可进行“小部件拉力测试”,检查小部件是否牢固。也可选择通过CMA认证的第三方检测平台查询产品信息。若孩子不小心误吞小部件,家长要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正确操作步骤。一旦发现玩具异味或破损,应立即停用并联系医疗机构。玩具企业应采用环保材料,如植物基塑料,公开生产流程接受社会监督,行业协会可制定“儿童玩具安全白皮书”。 儿童用品安全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政府、企业、家庭需形成监管合力。消费者可通过12315等渠道积极维权,媒体也应持续曝光问题产品。每个家庭都是儿童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大家要主动检查家中玩具,传播安全知识,共同守护孩子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