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旅顺口区云艾养生堂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乔女士参与店内免费艾灸体验活动时,右脚踝出现剧烈刺痛,还鼓起了水泡。然而店员却未重视,直接剪破水泡并涂抹所谓“特效药”,结果乔女士的患处不仅没好转,反而愈发严重,最终被诊断为深二度烫伤并感染,住院治疗了19天。目前,乔女士因误工索赔与店家产生纠纷,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其真实性得到确认,同时也给社会敲响了警钟。
深二度烫伤:危险远超想象
深二度烫伤损伤的是真皮层,皮肤会渗出液体、形成水疱,还伴有剧烈疼痛,感染风险极高。与浅二度烫伤不同,深二度烫伤破坏了毛细血管网,愈合周期通常要3 - 4周,还容易遗留瘢痕或功能障碍。就像乔女士,水泡被剪破后,创面暴露,皮肤屏障被破坏,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就容易侵入引发感染。有数据显示,烫伤后感染率可达15% - 20%,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败血症。非专业处理,比如擅自刺破水泡,会大大提升感染风险,一旦发生烫伤,应及时就医进行清创和抗感染治疗。此外,艾灸长时间低热接触还可能造成慢性低温烫伤这种“隐匿性”深层组织损伤,初期症状轻微,但后期溃烂难愈,大家千万别陷入“无痛性损伤”的误区。
艾灸操作:这些坑千万别踩
乔女士事件暴露了艾灸操作中的诸多问题。一是无疼痛预警机制,店员把乔女士的灼痛当成“正常反应”;二是施灸距离和时间控制不当,可能没按《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要求每5分钟检查皮肤状态;三是应急处理违规,剪破水泡违反了“保护水疱表皮减少感染”的原则。同时,公众对艾灸也存在认知偏差,认为它“无风险”“越痛越有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数据显示,2024年因艾灸不当导致的烫伤投诉同比上升了37%。而且部分养生机构缺乏医疗资质,从业人员未经系统培训,把艾灸简化为“标准化服务”,完全忽视个体差异,像糖尿病患者皮肤敏感度高就不能艾灸。
安全艾灸:这样做才靠谱
选艾灸机构有标准,正规场所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操作人员得持有《中医执业资格证书》,大家可以通过国家卫健委官网查询机构备案信息。艾灸前还可以做“三步自测法”:初次施灸时间不超过10分钟,之后再逐步延长;皮肤出现刺痛或红斑要马上停止;施灸部位覆盖棉布,保持艾条与皮肤距离大于3cm。如果不幸烫伤,要遵循四个原则:脱离热源后用冷水冲洗创面15分钟,别忙着涂抹药膏;保留水疱表皮,用无菌纱布覆盖;别用牙膏、酱油等民间偏方;Ⅱ度烫伤24小时内一定要就医。另外,糖尿病、血液循环障碍、皮肤破损者不能艾灸,孕妇腰骶部也禁灸。
艾灸事件:反思与建议
消费者要强化责任意识,树立“医疗行为需谨慎”的观念,对养生机构的“免费体验”保持警惕,签服务协议前确认烫伤等风险条款。卫生健康部门应加强非医疗机构艾灸服务备案管理,推行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定期开展艾灸安全培训与考核。消费者如果因艾灸服务缺陷导致人身损害,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4条,主张医疗费、误工费、精神抚慰金等赔偿,通过医疗鉴定明确责任归属。 艾灸虽是传统疗法,但也像一把双刃剑,安全规范至关重要。大家追求养生时,要优先选正规医疗机构,学习烫伤急救知识,理性对待疼痛预警信号。就像乔女士的遭遇,时刻提醒着我们,健康投资不能以身体伤害为代价,专业指导和风险意识才是养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