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浙江一位35岁孕妇在三胎期间的惊险遭遇引发关注。这位准妈妈因牙痛不敢用药,忍痛数月后病情急剧恶化,频繁咳嗽、腹痛不断,先后三次住院却始终查不出病因,最后才发现罪魁祸首竟是牙痛。医生检查发现,她的智齿冠萌出不全且后缘龋损严重,确诊为智齿冠周炎。由于孕期的特殊情况,治疗变得极为棘手,长时间的牙痛不仅严重损害孕妇健康,还让胎儿面临巨大风险。这一事件给广大孕妇敲响警钟:孕期口腔问题不容小觑,“忍痛保胎”的认知误区必须打破。
孕期牙痛危害大,病理机制揭秘
孕期女性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大幅升高,会导致牙龈充血、水肿,显著增加智齿冠周炎等口腔感染风险。以这位孕妇为例,其智齿冠周炎表现为牙龈红肿、化脓,且牙冠后缘龋损位置隐蔽难以察觉。持续牙痛引发的焦虑、失眠状态会促使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升高,影响胎盘血液供应,增加胎儿缺氧、营养不良风险。研究显示,孕期焦虑可使早产风险上升20%-30%。口腔感染释放的炎症因子如IL-6、TNF-α等,可能通过胎盘干扰胎儿免疫系统发育,甚至诱发宫缩。若未及时治疗,感染可能进展为颌面部蜂窝织炎或败血症。
孕期用药困境多,科学应对有办法
孕妇用药需严格把握时间窗口:孕早期(0-12周)药物可能影响胎儿器官发育,孕晚期(28-40周)用药需警惕早产风险。临床实践中,青霉素类抗生素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但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应严格禁用。对于用药高风险情况,建议优先采取冷敷、生理盐水含漱等物理疗法,配合软毛牙刷清洁、抗菌漱口水和维生素C补充等非药物干预。值得注意的是,完全"零用药"并非绝对安全,需由产科与口腔科医生联合制定个体化方案。孕中期(14-20周)相对安全期可实施拔牙治疗,但需在胎儿状态评估后,使用严格控制剂量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
早产风险与口腔健康紧密相连
循证医学数据显示,重度牙周病孕妇早产率是健康孕妇的3-7倍,低体重儿风险增加15%-30%。其机制在于牙周致病菌毒素可激活子宫收缩相关基因表达。本例患者正是因未及时控制智齿冠周炎,导致感染扩散诱发宫缩。临床证实,备孕阶段的全口牙科检查可有效消除龋齿、牙周炎隐患,孕期每3个月定期口腔检查能早期发现病变。特别强调,牙痛发生后72小时内就诊可有效阻断感染扩散进程。
及时就医刻不容缓,把握黄金干预期
该案例警示拖延治疗的严重后果:从初期牙痛到三次住院,病情持续恶化过程显示,症状出现后2-3周为关键干预窗口期。不同孕周处理策略需差异化制定:孕早期侧重龈袋冲洗、抗生素局部应用等保守治疗;孕中期可安全拔除病灶牙;孕晚期以控制感染为主,待分娩后处理残根。医疗机构需纠正"孕期不能治牙"的认知误区,建议将口腔检查纳入常规产检项目,建立"孕前筛查-孕期随访-及时治疗"的全周期管理体系。